摘要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
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
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 SⅢ1 、SⅢ2 、SⅢ3及 s Ⅲ4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
最好,形成于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 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
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
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
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 TST末期的 3号煤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