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玉新, 郭庆银, 邵新军, 等. 新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缘白垩系储层沉积相研究. 古地理学报, 2000, 2(4):58~65
[2] 王志欣, 徐怀民, 信荃麟, 等. 冀东油田北堡地区东营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石油大学学报, 1996, 20(3):1~5
[3] 罗蛰潭, 王允诚.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4] 伏万军. 粘土矿物成因及其对砂岩储集物性的影响. 古地理学报, 2000, 2(3):59~68
[5] 王安发, 游章隆. 川东北香溪群影响砂岩孔隙发育的成岩作用因素.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5, 22(2):79~83
[6] 陈振林,王果寿,王筠,等. 松南地区登娄库组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18(1):14~18
[7] 郭建华, 吴东胜, 吴智勇, 等.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下第三系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成因.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8, 20(2):13~18
[8] 吴晓智, 宋志刚.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第三系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石油学报, 1994, 15(4):23~30
[9] 刘玉洁,王永兴. 茂兴地区扶—杨油层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孔隙演化模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4, 18(4):19~22
[10] 艾华国,兰林英,朱宏权,等. 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储集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25(6):12~15
[11] 李德敏,董伟. 辽河盆地桃园构造东营组砂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岩作用.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5, 22(3):36~42
[12] 陈丽华,赵澄林,纪友亮,等. 碎屑岩天然气储集层次生孔隙的三种成因机理.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5):77~79
[13] Saller A H, Dickson J A D and Matsuda Fumiaki.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rosity associated with subaerial exposure in Upper Paleozoic platform limestones, west Texas. AAPG, 1999, 83(11):1835~1854
[14] 王允诚. 油气储层评价.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