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杨楠 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Constitution and palae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vonian vascular plants in China
Yang Nan Li Chengs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93
摘要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Abstract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Devonian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the Devonian plant localities in China, we compiled the palaeogeographic maps of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Devonian plant distribu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se maps, we may find that the plants in the Early Devonian were distributed in Yunnan, Guangxi, and Huna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migrated to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ddle Devonian and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Late Devonian. In North China, the Early Devonian plants were not recorded, but the Middle Devonian plants were found in northern Xinjinag. The plants migrated to the Qilian Moutains and some areas in Ningxia in the Late Devonian. The percentage of every kind of plants in the three ages of Devonian was calculated. The plants of zosterophyllophytes were the dominant types in the Early Devonian floras, associating with rhyniophytes and prelycopods. The lycopods became the dominant plants in the Middle Devonian floras. In the Late Devonian, lycopods still dominated, and sphenphytes, ferns and pteridosperms developed quickly.
出版日期: 2009-02-01
通讯作者:
李承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教授。
作者简介 : 杨楠,男,1980年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早期陆地维管植物形态、解剖以及演化研究。
蔡重阳. 1981. 古羊齿(Archaeopteris)在中国的发现[J]. 古生物学报,20(1):75-80.
蔡重阳. 1989. 新疆准噶尔盆地上泥盆统美木属的两个种[J]. 古生物学报, 28(5): 571-578.
蔡重阳. 2000. 非海相泥盆系[M]. 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层研究二十年(1979~1999).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95-128.
蔡重阳,李星学. 1982. 中国泥盆纪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9-123.
蔡重阳, 温耀光, 陈培权. 1987. 粤中新会晚泥盆世古羊齿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 古生物学报, 26(1): 55-64.
蔡重阳,吴秀元. 1994. 具叶舌痕的圆印木状茎干在安徽巢湖上泥盆统的首次发现[J]. 古生物学报,33(1): 75-84.
陈其奭. 1988.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的楔叶类化石[J]. 古生物学报, 27(4): 404-415.
陈其奭. 1999. 浙江晚泥盆世的石松类(Lycopodiales)化石[J]. 浙江地质, 15(2):15-23.
陈其奭. 2001. 浙江晚泥盆世五通组中的楔叶类(Sphenophyllales)化石[J]. 浙江地质, 17(1): 19-26.
窦亚伟, 孙喆华, 吴绍祖,等. 1983. 古植物[M]. 见:西北地区古生物图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北京:地质出版社,561-614.
杜美利. 1996. 新疆亚鳞木(比较种)角质层特征[J]. 植物学报, 38(3): 223-226.
耿宝印. 1983. 云南早泥盆世穗蕨(新属)的发现及意义[J]. 植物学报,25(6): 574-579.
耿宝印. 1985. 先骕蕨属——滇东南早泥盆世一个新属[J]. 植物学报, 27(4): 419-426.
耿宝印. 1990. 湖北晚泥盆世斜方薄皮木的新观察[J]. 植物学报, 32(12):951-956.
耿宝印. 1992a. 四川早泥盆世植物群的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 30(3): 197-211.
耿宝印. 1992b. 抱囊蕨属——四川早泥盆世一新属[J]. 植物学报, 34(6): 450-455.
郝守刚. 1988. 早泥盆世始叶蕨(新属)及叶子起源的讨论[J]. 植物学报, 30(4): 441-448.
郝守刚. 1989. 古木蕨——云南早泥盆世一植物新属[J]. 植物学报, 31(12): 954-961.
郝守刚, 梅仕龙. 1987. 鄂西马西伦达古羊齿(Archaeopteris macilenta Lesquereux)的再观察[J]. 古生物学报, 26(5):555-562.
侯鸿飞, 王士涛. 1985. 中国泥盆纪古地理[J]. 古生物学报, 24(2): 186-197.
金建华, 米家榕. 2000. 华北地台东北缘早石炭世植物群研究进展[J]. 植物学通报, 17(专辑): 34-38.
金建华, 吴起俊. 2001.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及植物组合[J]. 地层学杂志, 25(6):166-173.
李承森. 1982. 徐氏蕨属——中国云南早泥盆世陆地植物的一个新属[J]. 植物分类学报, 20(3): 331-342.
李星学. 1997.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J]. 古生物学报, 36(4): 411-422.
李星学, 蔡重阳. 1977. 中国西南地区早泥盆世工蕨化石[J]. 古生物学报,16(1):12-36.
李星学, 蔡重阳. 1978. 西南地区早泥盆世地层的一个标准剖面及其植物组合的划分与对比[J]. 地质学报,52(1):1-12.
李星学, 蔡重阳. 1979. 中国泥盆纪植物群[J]. 地层学杂志, 3(2): 90-95.
李星学, 蔡重阳, 欧阳舒. 1984. 长江下游五通组研究新进展[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9: 119-132.
李星学, 王洪峰. 1982. 四川龙门山晚泥盆世植物的发现[J]. 古生物学报, 16(1):12-36.
刘文均, 郑荣才, 李祥辉. 1999. 龙门山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构造重建[J]. 地质学报, 73(2):109-119.
凌联海, 楼法生, 冯晔,等. 2004. 江西省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J]. 地层学杂志,28(2):126-136.
曲利军. 2005. 华夏植物群概述[J]. 古生物学报, 44(1):117-124.
孙克勤. 1997.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J]. 地学前缘, 4(3):129-138.
孙克勤. 2001.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J]. 植物学通报, 18(6):691-706.
孙克勤. 2002. 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J]. 地学前缘, 9(3):73-84.
王德明, 郝守刚. 1996. 沙顿蕨——曲柄沙顿蕨(新种)在我国的发现[J]. 植物学报, 38(4): 318-322.
王洪峰. 2003. 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植物群[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5): 474-484.
王鸿祯. 1985. 中国古地理图集[M].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85.
王祺, 郝守刚. 2003. 亚鳞木属[Sublepidodendron (Nathorst)Hirmer, 1927]的研究[J]. 古生物学报, 42(4):598-612.
王庆明. 2000. 新疆泥盆纪古地理[J]. 新疆地质, 18(4): 319-323.
王怿, 徐洪河, 付强,等. 2004. 新疆北部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的一种细小植物[J]. 古生物学报,43(4): 461-471.
王怿,蔡重阳. 1996. 对滇东南早泥盆世Stachyophyton yunnanense Geng 的再研究[J]. 古生物学报, 35(1): 99-108.
吴秀元, 赵修祜. 1981. 江苏句容高骊山组植物化石[J]. 古生物学报, 20(1):50-59.
吴秀元,王军,张宜. 2008. 中国前晚石炭世植物群的性质——对“前华夏植物群”的讨论[J]. 古生物学报,47(1):1-20.
徐安武, 芮夫臣. 1991. 中扬子区泥盆纪古地理[J]. 湖北地质, 5(1): 11-19.
许汉奎, 蔡重阳, 廖卫华,等. 1990.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及泥盆—石炭系界线[J]. 地层学杂志,14(4):292-301.
徐洪河, 王怿. 2002.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晚泥盆世一种新的石松类植物[J]. 古生物学报, 41(2):251-258.
徐仁. 1966. 云南泥盆纪植物化石和其在该区泥盆系地层划分上的意义[J]. 植物学报, 14(1):50-69.
张善桢, 赵修祜, 吴秀元. 1980. 湖南双峰湾头测水组植物化石[J]. 古生物学报, 19(3):220-227.
赵修祜, 吴秀元. 1982a. 湖南广东早石炭世植物群及含煤地层[J].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 5: 1-40.
赵修祜, 吴秀元. 1982b. 江西于都梓山群植物化石[J]. 古生物学报, 21(6):699-708.
赵修祜, 吴秀元, 顾其昌. 1986. 宁夏南部晚泥盆世植物群[J]. 古生物学报, 25(5):54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