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巍伟,杨树锋,陈汉林,等.2006.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J].地质科学,41(2):195-201.
范军侠,李宏伟,朱筱敏,等.2006.辽东湾北部地区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J].古地理学报,8(3):415-418.
方世虎,郭召杰,宋岩,等.2005.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山格局 [J].古地理学报,7(3):347-356.
冯庆来,张世涛,葛孟春,等.2002.滇西北中甸地区哈工组放射虫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J].地质科学,37(1):70-78.
冯增昭.2003.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J].古地理学报,5(2):129-141.
高德章,赵金海,薄玉玲,等.2006.东海及邻近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J].地质科学,41(1):10-26.
龚再升.1997.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 [M].北京:科学出版社,540.
郭泽清,刘卫红,钟建华,等. 2005.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异常高压:分布、成因及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J].地质科学,40(3):376-389.
何光玉,韩永科,李建立, 等.2007.阿尔金断裂花海段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时间 [J].地质科学,42(1):84-90.
何顺东,丁林,吴根耀,等.2002.藏南格仁错地区孜桂错断裂的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J].地质科学,37(1):8-12.
侯明金,Mercier J,Vergely P, 等.2004.海西至印支期郯庐断裂带的性质——据中国东部石炭纪至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 [J].古地理学报,6(4):459-468.
胡望水,吕炳全,张文军,等.2005.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J].地质科学,40(1):16-31.
季建清,钟大赉,张连生.2000.滇西南新生代走滑断裂运动学、年代学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块体运动的意义 [J].地质科学,35(3):336-349.
金振奎,齐聪伟,薛建勤,等.2006.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古新统至中新统沉积相 [J].古地理学报,8(3):377-388.
李任伟,江茂生,李忠,等.1999.大别山北麓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J].岩石学报,15(4):623-629.
李双应,王道轩,刘因,等.2005.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 [J].地质科学,40(4):518-531.
李文勇,李东旭.2006.中国南海不同板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特征 [J].现代地质,20(1):19-29.
李忠,李任伟,孙枢,等.2001.大别地块北缘侏罗系花岗岩类砾石的RbSr年代学特征 [J].科学通报,46(7):582-585.
梁兴,叶舟,吴根耀,等.2006.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J]. 地质科学,41(3):404-429.
刘东旺,夏瑞良,刘泽民,等.2006.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现代地震活动及应力场分析 [J].地质科学,41(2):278-290.
刘震,赵阳,杜金虎,等.2006.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多元控油-主元成藏”特征 [J].地质科学,41(4):612-635.
刘志宏,万传彪,杨建国, 等.2005.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变形规律 [J].地质科学,40(3):404-414.
柳祖汉,吴根耀,杨孟达,等.2006.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J].地质科学,41(2):344-354.
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等.2004.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J].地质通报,23(2):107-112.
吕炳全,徐国强,王红罡,等.2002.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淹没事件记录的海底扩张 [J].地质科学,37(4):405-414.
罗志立,姚军辉.1992.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气勘探意义 [J].天然气地球科学,(1):93-102.
马达德,王少依,寿建峰,等.2005.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 [J].古地理学报,7(4):519-528.
邱燕,温宁.2004.南海北部边缘东部海域中生界及油气勘探意义 [J].地质通报,23(2):142-146.
邵济安,唐克东,等.1995.中国东北亚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 [M].北京:地震出版社,185.
邵龙义,何志平,顾家裕,等.2006.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J].古地理学报,8(3):353-364.
孙晓猛,吴根耀,郝福江,等.2004.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期次及时空迁移规律 [J].地质科学,39(1):63-76.
王晓鹏,吴根耀,钟大赉.2001.受红河断裂控制的晚第三纪走滑松弛盆地——以漠河盆地为例 [J].地质科学,36(3):370-379.
汪新,HubertFerrari A, Suppe J.2001.晚更新世以来南天山阿克苏地区地壳缩短率 [J].地质科学,36(2):195-202.
王毅,姜亮,杨伟利.2000.丽水—椒江凹陷断裂构造运动学 [J].地质科学,35(4):441-448.
吴根耀.1993.滇西丽江—金平二叠纪玄武岩的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J].岩石学报,9(增刊):63-69.
吴根耀.2002.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 [J].地质科学,37(4):453-461.
吴根耀.2003.初论造山带古地理学 [J].地层学杂志,27(2):81-98,115.
吴根耀.2005.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 [J].古地理学报,7(3):405-416.
吴根耀.2006a.从关键地质事件看华南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 [J].地层学杂志,30(3):271-286.
吴根耀.2006b.白垩纪: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 [J].中国地质,33(1):64-77.
吴根耀,马力.2005.“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 [J].石油实验地质,27(1):8-17,24.
吴根耀,刘秉光,蒋保林,等.1988.川西锦屏山区前寒武纪绿岩带残块之初步探讨[C].见: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文集编委会编,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北京:地质出版社,45-57.
吴根耀,马力,许效松,等.2001.喜马拉雅运动:对川滇交界区古地理重建的制约和楚雄盆地的改造 [J].古地理学报,3(2):3-10.
吴根耀,陈焕疆,马力,等.2002a.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J].古地理学报,4(2):77-87.
吴根耀,陈焕疆,马力,等.2002b.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的发育及对矿产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启示 [J].石油实验地质,24(1):3-12.
吴根耀,矢野孝雄,谭明清.2004.滇西兰坪盆地早白垩世景星组的沉积相 [J].古地理学报,6(3):380-384.
吴汉宁,常承法,刘椿,等.1990.依据古地磁资料探讨华北和华南块体运动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影响 [J].地质科学,(3):201-214.吴元保,陈道公,Deloule E, 等.2001.北大别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离子探针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J].地质论评,47(3):239-244.
肖安成,杨树锋,李曰俊,等.2005.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系统主要形成时代的新认识 [J].地质科学,40(2):291-302.
肖国林,孙长虹,郑浚茂.2005.北黄海盆地东部前中生界基底特征 [J].现代地质,19(2):261-266.
杨藩,乔子真,张海泉,等.2006.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J].古地理学报,8(2):143-156.
叶舟,梁兴,马力,等.2006.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J].地质科学,41(3):523-548.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云南省区域地质志 [M].北京:地质出版社,552-565.
翟明国,从柏林,张儒嫒.1990a.滇西澜沧群两类火山岩系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J].中国科学B辑,20(1):77-85.
翟明国,从柏林,乔广生,等.1990b.中国滇西造山带变质岩的SmNd和RbSr同位素年代学 [J].岩石学报,(4):227-239.
张进江,钟大赉,桑海清,等.2006.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J].地质科学,41(2):291-310.
张文佑,吴根耀.1986.试论碰撞运动——一种假说性的探讨 [J].大自然探索,5(1):97-104.
朱扬明, 苏爱国, 梁狄刚, 等. 2004.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地质科学,39(4):475-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