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7.安徽省地层志(三叠系分册).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117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9.安徽省地层志(二叠系分册).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223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90.安徽省岩相古地理图册.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322
陈世悦,刘焕杰.1997.华北地台东部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中国区域地质,16(4):379~386
冯增昭,杨玉卿,金振奎,李尚武,鲍志东.1997a.中国南方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242
冯增昭,鲍志东,李尚武,杨玉卿,金振奎.1997b.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62
冯增昭,杨玉卿,鲍志东,金振奎,张海清,吴祥和,齐敦伦.1998.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118
冯增昭,杨玉卿,鲍志东.1999.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古地理学报,1(1):75~86
侯明金,王永敏,Mercier J,Vergely P.2003.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的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地质通报,22(2):105~112
侯明金,王永敏.2003.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的研究进展——“九五”区调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专题总结.安徽地质,13(4):248~256
江纳言,贾蓉芬,王子玉,齐敦伦,虞子冶,贺玉珉,陈小明,赵林,卓二军,张小弘,朱自力,朱仲秋. 1994. 下扬子区二叠纪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环境.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06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1984.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857金玉 尚庆华,曹长群.2000.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地层学杂志,24(2): 99~108
劳秋元.1984.郯庐断裂带前古生代、古生代的形成演化. 构造地质论丛,(3):80~93
李自,袁洪亮.1983. 郯城-庐江断裂带某些地质构造问题的探讨.构造地质论丛,(3): 9~17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1.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595
汤加富,侯明金,李怀坤,吴跃东,孙承云.2003.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7(4):313~326
涂荫玖,刘湘培,汪祥云,吴明安.2001.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地区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5(1):8~20
万天丰,朱鸿.1996.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高校地质学报,2(1):14~27
万天丰,朱鸿,赵磊,林建平,程捷,陈进.1996.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现代地质,10(2):159~168
王小凤,李中坚,陈柏林,陈宣华,董树文,张青.1998.郯庐走滑断裂系的形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见: 郑亚东主编.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76~196
王小凤,李中坚,陈柏林,陈宣华,董树文,张青.2000. 郯庐断裂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374
徐嘉炜.1984.郯城庐江平移断裂系统.构造地质论丛,(3): 18~32
徐嘉炜,马国锋.1992.郯庐断裂带研究十年回顾.地质论评,38(4):316~324
徐嘉炜,王萍,秦仁高,叶周节.1984. 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地震地质,6(4): 1~16
许志琴.1984.郯庐裂谷系概述.构造地质论丛,(3): 56~65
许志琴.1987.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中国区域地质,(4):289~300
杨玉卿,冯增昭.2000.中国南方二叠纪沉积体系.古地理学报,2(1):11~18
朱 光,徐嘉炜.1998.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幅度、平移时代及其构造模式.见:郑亚东主编.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67~175
朱 光,徐嘉炜.1999.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的构造关系.见:马宗晋主编: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 北京:地震出版社,164~169
朱光,刘国生,Dunlap W J,Teyssier C,王勇生,牛漫兰.2004.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中国科学,49(2):19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