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8年第6期印刷完成之时,就是《古地理学报》创刊满20周年之际。对于期刊来说,20年真的是不长,和创刊近百年的期刊相比,《古地理学报》的确还是一本年轻的期刊;20年真的也不短,和刚创刊的期刊相比,《古地理学报》已经走过了许多路程。
20年,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和《古地理学报》风雨同舟,对期刊百般呵护、不离不弃,陪伴期刊一路走来,为期刊的成长付出辛苦的劳动,贡献着智慧,奉献着力量。如今,在创立20周年之际,《古地理学报》已经成为地质学界先进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高校百佳期刊。感谢所有关注期刊、支持期刊、为期刊发展付出劳动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和读者。
《古地理学报》的创刊主编冯增昭先生,为创办这本期刊,可以说是跑断腿、磨破嘴,求助到所有可以求助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到了极致,历经多重磨难,终于拿到了刊号。20年来,冯先生呕心沥血,把期刊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为期刊的发展尽职尽责,专心做这一件事,终于完成了他的一大夙愿:即1本期刊变为2本期刊[在2012年迎来了《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创刊]。如今,尽管冯先生年逾九十,但他仍在默默地为办好英文版工作着。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古地理学报》创刊时,冯增昭先生有他的几位好帮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德发教授(已故),北京大学的杨承运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刘焕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的沙庆安教授。几位老教授协助冯先生,一起在创办期刊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出主意、想点子,促成了期刊的正式创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教授杨遵仪院士,在期刊的创办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牵头与十多位院士一起签名,为期刊的创办奔走呐喊,最终促成了《古地理学报》的正式创办。
期刊走过这20年,共组建了5届编辑委员会,参与的专家学者共有几百人,其中有十余位老专家已经仙逝,向他们的在天之灵表示感谢;一些前辈因身体原因陆续退出,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加入进来,始终保证期刊编委会队伍的繁荣壮大,为期刊的发展保驾护航。所有这些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各尽所能,为期刊做出着自己的奉献,成为期刊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走过这20年,共发表文章1597篇,为期刊提供文章的作者约有5000位,这是期刊发展的源动力。没有这些作者,没有他们的优秀稿件,编辑部就只能唱空城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文章,就没有期刊。
期刊走过这20年,先后有1000位以上的审稿专家,为期刊文章的学术质量把关,帮助作者完善与提升刊登出来的文章的学术质量,从而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积奠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走过这20年,读者是期刊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读者的存在,期刊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很多学者以前是期刊的读者,逐渐成长为期刊的作者,之后成为审稿人,成为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委员,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期刊不离不弃,陪伴着期刊一起成长。
《古地理学报》1999年是季刊小16开384页,到2018年是双月刊大16开1122页,容量增加了四五位,但学术质量没有降,办刊标准没有降。如今除了纸质期刊,《古地理学报》拥有自己的全OA网站,拥有911人的QQ古地理学报群(群号:236510315),拥有读者与专家1743人关注的微信公众号(palaeogeography),并且能够与网刊及投审稿系统方便链接。
《古地理学报》目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中国知网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期刊要发展,还有许多路要走,因为《古地理学报》还是一个年轻的期刊,前面还有很多优秀的期刊等着我们去追赶、去超越;学术无止境,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还需要《古地理学报》。
在下一个20年的奋斗历程中,祝愿《古地理学报》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愿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取得丰厚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古地理学报》上展示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