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8
上一期   
专家共识
妇科手术肠道准备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卵巢癌专业委员会, 妇科手术肠道准备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专家组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363-37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1
摘要 ( 10 )   PDF (102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妇科手术肠道准备是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其规范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手术安全、患者预后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在实施术前肠道准备时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随着微创手术技术普及与快速康复理念的推广,亟需构建兼具科学性、规范性与实用性的临床决策体系。本共识通过提出规范化、精准化的肠道准备策略,旨在降低术后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妇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与临床决策提供实践指导。
癌情监测
中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伤残调整寿命年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分析和趋势预测
李吉, 陈杨, 张茂镕, 杨昭, 唐娴, 文洪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372-38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2
摘要 ( 12 )   PDF (331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预测2022—2046年DALY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及其趋势。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GBD 2021),选择1990—2021年中国≥25岁人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胆囊和胆道癌的DALY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46年恶性肿瘤的DALY,将1990—2046年DALY的变化分解为人口数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年龄别DALY率变化,分析DALY变化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21年中国25岁以上人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胆囊和胆道癌DALY的变化率分别为18.20%、-0.34%、98.10%、164.16%、58.21%和90.62%。参考2021年,1990年6种恶性肿瘤DALY变化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为-38.32%~-19.72%,归因比例前三位的癌种依次是胃癌(-38.32%)、食管癌(-38.07%)、胆囊和胆道癌(-29.78%)。2021—2046年预计上述6种恶性肿瘤DALY的变化率依次为20.72%、11.50%、58.19%、57.38%、21.36%和48.39%。参考2021年,2046年6种恶性肿瘤DALY变化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为18.82%~47.83%,归因比例前三位的癌种依次是胆囊和胆道癌(47.83%)、结直肠癌(43.07%)和胰腺癌(38.76%)。2022—2046年,6种恶性肿瘤DALY变化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将继续上升(P<0.001)。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和年龄别DALY率的比例均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P<0.001),最终将推动DALY进一步增加。结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DALY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对结直肠癌、胰腺癌DALY的影响突出,应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4—2021年青海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流行趋势分析
周素霞, 许志华, 郭淑玲, 范宁, 徐莉立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381-38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3
摘要 ( 10 )   PDF (166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青海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及流行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肿瘤登记质量控制标准,对2014—2021年青海省8个国家级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进行整理,计算不同性别和地区恶性肿瘤的粗发病(死亡)率、中标发病(死亡)率、世标发病(死亡)率、0~74岁累积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14—2021年青海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21.25/10万(男性243.31/10万、女性198.68/10万),中标发病率为199.48/10万(男性229.13/10万、女性173.34/10万),世标发病率为196.38/10万(男性228.32/10万、女性167.97/10万),0~74岁累积率为21.57%;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31.90/10万(男性163.86/10万、女性99.20/10万),中标死亡率为121.07/10万(男性157.33/10万、女性87.45/10万),世标死亡率为120.53/10万(男性157.54/10万、女性86.31/10万),0~74岁累积率为12.79%;粗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死亡率、世标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与粗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粗发病率在45岁之后迅速上升,80~84岁组达到高峰(2 352.29/10万),85岁及以上组略有下降;粗死亡率在50岁之后迅速上升,85岁及以上组达高峰(2 305.44/10万)。2014—2021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AAPC=5.68%,95% CI:3.48%~7.93%,P<0.05)、粗死亡率(AAPC=3.67%,95% CI:2.44%~4.91%,P<0.05)均呈总体上升趋势;中标发病率(AAPC=-0.12%,95% CI:-3.70%~3.59%,P>0.05)维持稳定状态,中标死亡率(AAPC=-2.81%,95% CI:-3.28%~-2.03%,P<0.05)呈下降趋势。粗发病率排名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肺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粗死亡率排名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结论 2014—2021年青海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男性高于女性,建议重点针对45岁以上人群,以胃癌、肝癌、子宫颈癌为重点癌种,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016—2020年辽宁省肿瘤登记地区淋巴瘤发病与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任方晗, 祝天岑, 礼彦侠, 陈丽莉, 那军, 田园梦, 穆慧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388-39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4
摘要 ( 8 )   PDF (142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辽宁省肿瘤登记地区淋巴瘤发病与死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淋巴瘤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并整理2016—2020年辽宁省肿瘤登记地区数据,计算淋巴瘤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中标死亡率、世标发病率、世标死亡率和累积率等指标;采用Joinpoint 5.0.2软件分析2016—2020年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6—2020年辽宁省肿瘤登记地区淋巴瘤粗发病率为7.43/10万,中标发病率4.07/10万,世标发病率3.95/10万;粗死亡率为4.29/10万,中标死亡率2.07/10万,世标死亡率2.02/10万。男性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4.62/10万、2.53/10万)均高于女性(3.56/10万、1.61/10万),城市地区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4.65/10万、2.32/10万)均高于农村(2.46/10万、1.65/10万)。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发病率在70~7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率在80+岁组达到高峰。2016—2020年淋巴瘤粗发病率由6.86/10万上升至8.22/10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5.06%,95% CI:1.13%~9.14%,P=0.026);中标发病率由4.01/10万上升至4.45/10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粗死亡率由3.85/10万上升至4.53/10万,中标死亡率由2.02/10万下降至2.01/10万,二者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辽宁省肿瘤登记地区淋巴瘤中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的特征,且在老年组达到高峰。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与健康管理,尤其关注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并探索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可能方向,以减轻疾病负担。
2010—2021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分析
刘璐, 朱佳禾, 王佳, 张博伦, 邢德皓, 丁高恒, 魏兴民, 刘玉琴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393-39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5
摘要 ( 9 )   PDF (500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发病趋势与年龄特征变化,并预测2022—2030年食管癌发病率。方法 基于甘肃省15个肿瘤登记处2010—2021年食管癌发病数据,分年龄、性别及城乡计算发病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中标发病率)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进行标准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以量化其总体变化速度。构建出生队列模型分析1930—2021年不同出生群体的发病变化趋势,并利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发病率。结果 2010—2021年甘肃省食管癌中标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AAPC=-14.47%,95% CI:-18.72%~-9.99%,P<0.001)。男性食管癌中标发病率以每年13.02%的速率降低(AAPC=-13.02%,95% CI:-17.28%~-8.54%,P<0.001),女性食管癌中标发病率以每年15.80%的速率降低(AAPC=-15.80%,95% CI:-20.69%~-10.61%,P<0.001)。城市地区食管癌中标发病率以每年15.32%的速率降低(AAPC=-15.32%,95% CI:-21.04%~-9.18%,P<0.001),农村地区中标发病率以每年5.33的速率降低(AAPC=-5.33%,95% CI:-8.94%~-1.58%,P<0.001)。2010—2021年各年龄组食管癌中标发病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AAPC:-19.59%~-9.18%)。出生队列分析显示,全省、男性、女性、城市及农村地区均表现出40岁以上人群随出生年份的增加中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BAPC模型预测全省、男性及女性的中标发病率将由2021年的6.47/10万、10.02/10万和2.95/10万分别降至2030年的1.31/10万、1.72/10万和0.91/10万。结论 2010—2021年甘肃省食管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男性及农村地区仍为高发重点。预测显示至2030年甘肃省食管癌发病率将进一步下降,提示防控措施已取得成效,但仍需强化高危人群干预与长期监测。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
刘洋, 王颖, 马祥, 宋家宝, 刘大民, 陈丽莉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00-40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6
摘要 ( 9 )   PDF (143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21年营口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状况,并探讨恶性肿瘤防治重点。方法 基于营口市城市地区2021年肿瘤登记数据,计算恶性肿瘤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世标发病率和世标死亡率,并分析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结果 2021年营口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粗发病率475.86/10万,中标发病率234.93/10万,世标发病率224.76/10万;发病前5位的癌种依次是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粗死亡率为271.99/10万,中标死亡率118.42/10万,世标死亡率115.80/10万;死亡前5位的癌种依次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胰腺癌。恶性肿瘤发病率(χ2=1 950.616,P<0.001)和死亡率(χ2=2 283.237,P<0.001)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并在80~84岁达到峰值(发病率1 619.35/10万,死亡率1 629.11/10万)。结论 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甲状腺癌是营口市城市地区需重点防治的癌种,老年人是恶性肿瘤高发人群。应针对高发人群全面实施有效的三级预防措施,以降低恶性肿瘤疾病负担。
癌症筛查
云南省个旧市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随访结果分析
李芸, 史萍慧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05-41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7
摘要 ( 8 )   PDF (944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21—2023年个旧市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结果,为本市胃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个旧市40岁以上居民进行胃癌风险评估,对评估为胃癌高危人群者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并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共评估居民24 391人,7 978人被评估为胃癌高危人群,其中完成胃镜及病理检查者2 473人,筛查率31.00%。共检出胃癌28例,高危人群胃癌检出率为1.13%;其中早期胃癌9例,早诊率46.43%。总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为62.00%,且随胃黏膜病变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P<0.001)。男性、少数民族与HP感染者的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高于女性、汉族和非HP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重度萎缩性胃炎中有1例(2.08%)进展为早期胃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有2例(6.67%)进展至早期胃癌。结论 本研究显示,个旧市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早期胃癌比例仍偏低,早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男性、少数民族及HP感染者为本地区胃癌防控的重点人群。HP感染可能与胃黏膜病变进展及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应加强相关干预。
宫颈癌筛查人群对自取样尿液HPV检测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一凡, 秦川玉, 曾玺, 陆娅胶, 廖光东, 康乐妮, 杨英, 周敏, 郄明蓉, 杨春霞, 李静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12-41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8
摘要 ( 8 )   PDF (79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适龄女性对自取样尿液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为在低资源地区推广该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3年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1~69岁女性,采用自定义问卷对参与者进行一般情况和接受度调查。结果 共纳入2 062名女性,平均年龄为51.58±9.34岁,1 501名(72.79%)女性认为尿液自取样非常容易。1 333名(64.65%)女性更愿意接受医生取样作为宫颈癌筛查取样方法,仅729名(35.35%)女性更愿意接受自取样尿液HPV检测。年龄、学历水平、家庭年收入、是否知道HPV、是否接种过HPV疫苗、是否对医生取样过程有羞耻感均与筛查女性对自取样尿液HPV检测的接受度有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OR=0.965,95% CI:0.951~0.979)、不了解HPV(OR=0.760,95% CI:0.602~0.961)的筛查女性更难接受自取样尿液HPV检测,而学历为初中(OR=1.330,95% CI:1.053~1.682)、高中及以上(OR=1.990,95% CI:1.401~2.827)、对医生取样过程有羞耻感(OR=2.314,95% CI:1.706~3.142)的筛查女性更容易接受自取样尿液HPV检测。结论 多数女性认为自取样尿液HPV检测非常容易,但是相较于医生取样,仅部分女性会选择自取样尿液HPV检测,对于高年龄者和低教育水平人群应进行重点健康教育干预。
临床研究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PCLAF与ERO1A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
李旭东, 刘通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18-42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09
摘要 ( 10 )   PDF (1729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技术,系统解析乳腺癌由原发灶向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特征,筛选可用于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风险及预测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利用GEO乳腺癌单细胞数据集(GSE161529),整合正常乳腺组织、原发灶及配对淋巴结转移样本,构建单细胞转录组图谱;通过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并结合细胞轨迹分析、功能富集及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的上皮细胞亚群及关键基因;并基于TCGA乳腺癌队列进行生存分析,验证关键基因的临床预后价值。结果 共获得86 825个高质量细胞,并鉴定出7种主要细胞类型。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中上皮细胞均具有恶性特征,存在NT→PT和NT→PT→MLN两条分化路径。进一步将上皮细胞划分为8个亚群(C1~C8),其中C4亚群主要与肿瘤增殖相关,C8亚群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核心基因PCLAF和ERO1A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01)。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乳腺癌从原发到转移的细胞分化谱系,并确定PCLAF与ERO1A为驱动乳腺癌进展的关键基因,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评估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综述
植物化学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张轩, 李娟, 方传丰, 田虹, 刘家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28-43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10
摘要 ( 16 )   PDF (80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与传统治疗手段不同,肿瘤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及靶向性强等显著优势。然而,免疫治疗亦存在不良反应较多以及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为了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一些植物化学物被用作调节剂引入免疫治疗领域。这些植物化学物不仅能增强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还能降低免疫检查点蛋白的表达水平。因此,本文对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植物化学物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乳酸化修饰:癌症治疗中的新兴靶点
辛鑫, 熊文婧, 张春暖, 李晓静, 高雪, 张悦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33-436.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11
摘要 ( 6 )   PDF (76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调控癌症发展和免疫反应的关键机制,已成为癌症诊治的重要靶点。其中,乳酸化修饰通过影响代谢和表观遗传,为肿瘤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新视角。乳酸化修饰精确调控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功能,影响肿瘤细胞特性、微环境酸化及免疫细胞功能,成为连接代谢重编程与恶性表型的关键枢纽。本文综述了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免疫逃逸及临床转化中的作用,并探讨了靶向抑制乳酸化修饰及其相关通路和抑制关键酶活性的可能性。
口腔腺样囊性癌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周晴, 王雅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37-44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12
摘要 ( 9 )   PDF (84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腺样囊性癌(or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OACC)是口腔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强的侵袭和浸润能力,且患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和染色质重塑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参与调控OACC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对OACC的预防、诊断及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OACC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前列腺癌术后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外科防治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罗淇元, 邵泓超, 周绍华, 叶木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45-44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13
摘要 ( 6 )   PDF (217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诊断技术进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手段,但术后腹股沟疝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活质量。本文系统综述了前列腺癌术后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解剖结构改变、腹膜前间隙瘢痕形成、鞘状突未闭及术后腹内压增高等方面。并总结了相关影响因素,如手术方式、患者自身条件及术后恢复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外科防治策略,如术中预防性修补、精细化手术操作及术后针对性治疗。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聚焦于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探索、新型材料的研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旨在降低前列腺癌术后腹股沟疝发生率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骨微环境介导乳腺癌骨转移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吕睿, 甄林林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5):  450-456.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5.014
摘要 ( 8 )   PDF (85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已相对成熟。然而,乳腺癌发生骨转移后的临床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但该方法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并伴随耐药性问题,导致溶骨性破坏和肿瘤侵袭性增殖,从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既往研究多集中于乳腺癌细胞本身,而较少关注其如何利用骨微环境的保护机制抵抗药物治疗。本研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骨微环境在乳腺癌骨转移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以期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