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28
上一期   
肿瘤治疗质量评价专题
乳腺癌多维治疗质量纵向评价的趋势分析
李倩妮, 徐灵燕, 李健, 姚雪佩,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13-22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1
摘要 ( 34 )   PDF (1486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atent growth mixture model,LGMM)分析乳腺癌多维度治疗质量的纵向趋势,识别潜在的变化模式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治疗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国家“特定(单)病种质量监测系统”中连续4年的乳腺癌质量监测数据;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计算乳腺癌在术前检查、治疗以及结局3个维度的治疗质量;构建LGMM分析乳腺癌各维度治疗质量的独立以及联合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意义及统计指标确定最优模型。结果 在独立变化趋势分析中,术前检查、治疗和结局维度均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其中,术前检查维度中呈快速上升趋势占9%、呈相对稳定趋势占91%;治疗维度中稳定增长占23%、缓慢下降占77%;结局维度中呈上升趋势占13%、呈下降趋势占87%。在联合变化趋势分析中,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第一类占比约8%,该类术前检查维度治疗质量较好,其截距和斜率均值分别为3.326和3.367,治疗和结局维度的治疗质量稳步提高;第二类占比约92%,该类治疗维度治疗质量较好,其截距和斜率均值分别为0.548和0.018,术前检查和结局维度的治疗质量仍有改善空间;患者特征中BMI和M分期是治疗质量联合变化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该研究期间乳腺癌治疗质量在术前检查、治疗和结局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三个维度的联合变化趋势分析中,术前检查维度治疗质量的提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行的参考,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次住院天数对治疗质量的影响分析
徐灵燕, 李倩妮, 李健, 姚雪佩,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21-226.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2
摘要 ( 26 )   PDF (2605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质量的住院天数,为提高治疗质量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数据,选择16个诊疗过程指标;根据肺癌分期分层,构建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特征,分析首次住院天数对综合治疗质量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0 05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质量得分中位数为0.60;根据肺癌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组(Ⅰ~Ⅱ期)、局部晚期组(Ⅲ期)、晚期组(Ⅳ期),各亚组首次住院天数与治疗质量呈非线性关系;多项式模型结果显示,调整患者特征,各亚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天数二次项对治疗质量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患者首次住院天数18天、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首次住院天数22天,获得高治疗质量的概率最大。结论 不同分期患者因病情差异大、诊疗方案不同,获得高治疗质量概率最大时所对应的首次住院天数亦不同。医院可通过落实标准化诊疗指南,强化诊疗过程管理,合理控制不同分期患者首次住院时间,以提高治疗质量及医疗效率。
基于因果图模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姚雪佩, 白山奇,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27-23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3
摘要 ( 17 )   PDF (3606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快速因果推断(Fast causal inference,FCI)算法构建因果图模型,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为改善患者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0家三甲医院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信息;确定影响因素为研究变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治疗质量评价指标,即结局变量;利用FCI算法挖掘病例数据,构建研究变量与结局的因果图模型,分析研究变量与结局变量及不同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846例患者,平均年龄56.00±7.70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3%。因果图模型共包含24个节点,71条边,其中有向边54条,双向边7条。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包括医院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住院天数;间接因素包括职业、医保类型、现病史、病理分期、综合治疗、手术性质及肺切除类型;因素间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现病史、组织学分型、综合治疗、手术性质、肺切除类型决定患者是否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性质、肺切除方式、综合治疗影响住院天数;既往史影响肺癌组织学分型;职业、医保类型影响患者就诊医院类型。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因果图模型能够获得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发现可干预的目标变量,为改善非小细胞治疗质量提供依据;医院可通过提高淋巴结清扫、综合治疗接受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基于双重稳健估计方法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研究
李健, 李倩妮, 徐灵燕, 姚雪佩,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35-24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4
摘要 ( 19 )   PDF (234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双重稳健估计(Doubly robust,DR)方法估计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大小,为降低非小细胞肺癌院内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评价体系,计算治疗过程指标的使用率,以治疗过程质量均值得分为界限将患者划分为高质量组与低质量组。以院内死亡为结局指标,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法校正的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治疗过程质量对非小细胞肺癌院内死亡的影响;结合DR估计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大小。结果 治疗过程指标使用率的中位数为66.88%,患者治疗过程质量得分为0.270±0.124,其中高质量组为0.358±0.069,低质量组为0.158±0.081。经过IPTW法加权后,患者基线特征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减小;IPTW前后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质量组患者的预后优于低质量组患者(IPTW前:HR=0.367,95% CI:0.275~0.491;IPTW后:HR=0.228,95% CI:0.167~0.312)。与低质量组相比,高质量组患者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平均因果效应大小为-0.026。结论 DR可弥补logistic或IPTW的不足,规避模型出错的风险,可以获得治疗过程质量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医疗实践中应提高治疗过程指标的使用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因果效应研究提示,除治疗过程外,影响院内死亡的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癌情监测
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
马娜, 刘捷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41-24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5
摘要 ( 19 )   PDF (1398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为肺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河东区户籍居民在天津市肿瘤随访登记系统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中肺癌发病与死亡病例资料。按性别和年龄别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5—2020年肺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结果 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粗发病率为106.51/10万(男性135.99/10万,女性77.21/10万);标化发病率为40.80/10万(男性50.84/10万,女性30.70/10万);肺癌粗死亡率为87.96/10万(男性115.60/10万,女性60.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58/10万(男性40.85/10万,女性22.17/10万);河东区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80~岁年龄组达到顶峰;肺癌标化发病率(APC=-5.6%,P<0.05)、女性肺癌标化发病率(APC=-6.7%,P<0.05)、女性肺癌标化死亡率(APC=-6.5%,P<0.05)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天津市河东区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变化不显著。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是影响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将老年人作为日常干预重点人群。
2020—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恶性肿瘤发病分析
刘丽莉, 张雪云, 张雷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46-253.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6
摘要 ( 13 )   PDF (252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20—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阿拉尔市)参保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为本地区的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整理2020—2022年阿拉尔市参保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统计分性别、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及年龄的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0~74岁累积率、35~64岁截缩率、发病顺位及其构成。结果 2020—2022年阿拉尔市参保人群覆盖全市人口79.02%,新发恶性肿瘤2 778例,粗发病率为276.84/10万,中标发病率为225.64/10万,世标发病率为220.66/10万,累积率(0~74岁)为23.72%,截缩率为394.11/10万,其中女性、汉族的各项发病指标均高于男性及少数民族。40岁后发病率快速增加,60岁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前5位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胃癌,占比58.42%。男性及汉族以肺癌及消化道肿瘤为主,女性及少数民族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相对突出。结论 阿拉尔市参保人群中,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是阿拉尔市参保人群中常见肿瘤,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基础研究
β-紫罗兰酮通过NF-κB途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高光强, 王发琳, 李娟, 田虹, 果思伽, 于晓兰, 杨婷婷, 刘家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54-26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7
摘要 ( 31 )   PDF (10475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β-紫罗兰酮(β-Ionone,BI)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法和MTT法测定人乳腺癌BT549细胞和MCF-7细胞活性,孔雀石绿磷酸盐法检测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65(p-P65)(s536和s311)、PP2A(A、B和C)和磷酸化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Phosphorylation-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gene,p-ATM)(s1981)蛋白水平。结果 BI可明显抑制人乳腺癌BT549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CF-7细胞经BI处理后,NF-κB活性被显著抑制,表现为磷酸化P65(s536和s311)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P2A的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I还显著地降低PP2A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对MCF-7细胞中P65蛋白和ATM蛋白的磷酸化作用。结论 该研究表明BI通过抑制NF-κB活性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BI通过增加PP2A活性调节NF-κB通路。
综述
癌症患者抑郁轨迹的研究进展
蓝慧玉, 农小莲, 黄仕环, 李繁荣, 赵凤娟, 游雪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62-26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8
摘要 ( 23 )   PDF (879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癌症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长期的抑郁状态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疲乏、睡眠障碍、疼痛和心理痛苦等,影响癌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最终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癌症患者抑郁轨迹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综述,为癌症患者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抑郁管理提供参考。
SP/NK-1R系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邵禹铭, 朱坤兵, 张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68-27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9
摘要 ( 33 )   PDF (736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尽管乳腺癌的治疗已取得诸多进展,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肿瘤微环境对恶性肿瘤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P(Substance P,SP)能够参与癌变过程,在维持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NK-1受体(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与诸多肿瘤特征显著相关。SP通过其受体NK-1R诱导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迁移,并发挥抗凋亡作用。在未来的治疗方案中,能否应用NK-1R拮抗剂为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靶点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就SP/NK-1R系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何羽, 刘璐璐, 徐艳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73-27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10
摘要 ( 27 )   PDF (732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手术是临床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主要方式,随着医疗科技进步,PTC手术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当前学术界对PTC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仍有争论。而且随着PTC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患者对于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及术后美观等方面的要求逐渐增多。因此,PTC手术方式的选择,除病灶切除和病情缓解之外,还需要考虑更多方面。本文现将PTC的手术治疗进展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
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疾病特征及免疫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徐耀杰, 常易航, 莫匹满, 包俊杰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4):  278-28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11
摘要 ( 20 )   PDF (74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多种组织学分型,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发病的最大亚群。经常规方式治疗,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通过常规方式治疗的5年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和肺癌等肿瘤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进而在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总结了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常规的治疗方式以及免疫治疗在脂肪肉瘤中的应用,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癌症疫苗和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整合脂肪肉瘤免疫相关治疗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为临床工作了解脂肪肉瘤及新型管理治疗策略提供广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