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专家库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β-紫罗兰酮通过NF-κB途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高光强, 王发琳, 李娟, 田虹, 果思伽, 于晓兰, 杨婷婷, 刘家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54-261.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7
摘要
(
102
)
PDF
(10475KB)(
7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β-紫罗兰酮(β-Ionone,BI)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采用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法和MTT法测定人乳腺癌BT549细胞和MCF-7细胞活性,孔雀石绿磷酸盐法检测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65(p-P65)(s536和s311)、PP2A(A、B和C)和磷酸化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Phosphorylation-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gene,p-ATM)(s1981)蛋白水平。
结果
BI可明显抑制人乳腺癌BT549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MCF-7细胞经BI处理后,NF-κB活性被显著抑制,表现为磷酸化P65(s536和s311)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P2A的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此外,BI还显著地降低PP2A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对MCF-7细胞中P65蛋白和ATM蛋白的磷酸化作用。
结论
该研究表明BI通过抑制NF-κB活性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BI通过增加PP2A活性调节NF-κB通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乳腺癌多维治疗质量纵向评价的趋势分析
李倩妮, 徐灵燕, 李健, 姚雪佩,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13-220.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1
摘要
(
99
)
PDF
(1486KB)(
6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atent growth mixture model,LGMM)分析乳腺癌多维度治疗质量的纵向趋势,识别潜在的变化模式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治疗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国家“特定(单)病种质量监测系统”中连续4年的乳腺癌质量监测数据;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计算乳腺癌在术前检查、治疗以及结局3个维度的治疗质量;构建LGMM分析乳腺癌各维度治疗质量的独立以及联合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意义及统计指标确定最优模型。
结果
在独立变化趋势分析中,术前检查、治疗和结局维度均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其中,术前检查维度中呈快速上升趋势占9%、呈相对稳定趋势占91%;治疗维度中稳定增长占23%、缓慢下降占77%;结局维度中呈上升趋势占13%、呈下降趋势占87%。在联合变化趋势分析中,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第一类占比约8%,该类术前检查维度治疗质量较好,其截距和斜率均值分别为3.326和3.367,治疗和结局维度的治疗质量稳步提高;第二类占比约92%,该类治疗维度治疗质量较好,其截距和斜率均值分别为0.548和0.018,术前检查和结局维度的治疗质量仍有改善空间;患者特征中BMI和M分期是治疗质量联合变化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论
该研究期间乳腺癌治疗质量在术前检查、治疗和结局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三个维度的联合变化趋势分析中,术前检查维度治疗质量的提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行的参考,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2020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2012—2020年趋势分析
陈茂森, 文洪梅, 石青萍, 邵英, 唐娴, 任思颖, 陈杨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355-360.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01
摘要
(
77
)
PDF
(1806KB)(
3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0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2012—2020年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为云南省开展宫颈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2—2020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资料,统计分析2020年宫颈癌的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简称世标发病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死亡率)等指标。2012—2020年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使用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进行评价,采用GM(1,1)模型对2021—2025年宫颈癌粗发病率和世标发病率进行预测。
结果
2020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2 426例,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5位,粗发病率和世标发病率分别为15.83/10万、11.16/10万;宫颈癌死亡例数831例,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6位,粗死亡率和世标死亡率分别为5.42/10万、3.52/10万。农村地区世标发病率(11.86/10万)高于城市地区世标发病率(9.11/10万),城市地区世标死亡率(3.63/10万)略高于农村地区世标死亡率(3.48/10万)。宫颈癌年龄别发病率在20岁后迅速上升,55~59岁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宫颈癌年龄别死亡率在35岁后快速上升,75~7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2012—2020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世标发病率随年度变化呈下降趋势(APC=-7.54%,95%
CI
:-13.19%~-1.53%),趋势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GM(1,1)模型预测显示,2021—2025年云南省宫颈癌粗发病率和世标发病率将持续下降。
结论
宫颈癌在云南省发病和死亡水平较低,但仍是云南省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云南省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农村女性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次住院天数对治疗质量的影响分析
徐灵燕, 李倩妮, 李健, 姚雪佩,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21-226.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2
摘要
(
75
)
PDF
(2605KB)(
3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质量的住院天数,为提高治疗质量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数据,选择16个诊疗过程指标;根据肺癌分期分层,构建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特征,分析首次住院天数对综合治疗质量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0 05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质量得分中位数为0.60;根据肺癌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组(Ⅰ~Ⅱ期)、局部晚期组(Ⅲ期)、晚期组(Ⅳ期),各亚组首次住院天数与治疗质量呈非线性关系;多项式模型结果显示,调整患者特征,各亚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天数二次项对治疗质量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患者首次住院天数18天、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首次住院天数22天,获得高治疗质量的概率最大。
结论
不同分期患者因病情差异大、诊疗方案不同,获得高治疗质量概率最大时所对应的首次住院天数亦不同。医院可通过落实标准化诊疗指南,强化诊疗过程管理,合理控制不同分期患者首次住院时间,以提高治疗质量及医疗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SP/NK-1R系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邵禹铭, 朱坤兵, 张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68-272.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9
摘要
(
74
)
PDF
(736KB)(
41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尽管乳腺癌的治疗已取得诸多进展,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肿瘤微环境对恶性肿瘤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P(Substance P,SP)能够参与癌变过程,在维持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NK-1受体(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与诸多肿瘤特征显著相关。SP通过其受体NK-1R诱导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迁移,并发挥抗凋亡作用。在未来的治疗方案中,能否应用NK-1R拮抗剂为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靶点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就SP/NK-1R系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何羽, 刘璐璐, 徐艳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73-277.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10
摘要
(
71
)
PDF
(732KB)(
37
)
可视化
收藏
手术是临床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主要方式,随着医疗科技进步,PTC手术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当前学术界对PTC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仍有争论。而且随着PTC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患者对于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及术后美观等方面的要求逐渐增多。因此,PTC手术方式的选择,除病灶切除和病情缓解之外,还需要考虑更多方面。本文现将PTC的手术治疗进展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
马娜, 刘捷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41-245.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5
摘要
(
66
)
PDF
(1398KB)(
3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为肺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河东区户籍居民在天津市肿瘤随访登记系统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中肺癌发病与死亡病例资料。按性别和年龄别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5—2020年肺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
结果
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粗发病率为106.51/10万(男性135.99/10万,女性77.21/10万);标化发病率为40.80/10万(男性50.84/10万,女性30.70/10万);肺癌粗死亡率为87.96/10万(男性115.60/10万,女性60.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58/10万(男性40.85/10万,女性22.17/10万);河东区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80~岁年龄组达到顶峰;肺癌标化发病率(APC=-5.6%,
P
<0.05)、女性肺癌标化发病率(APC=-6.7%,
P
<0.05)、女性肺癌标化死亡率(APC=-6.5%,
P
<0.05)均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
天津市河东区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变化不显著。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是影响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将老年人作为日常干预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癌症患者抑郁轨迹的研究进展
蓝慧玉, 农小莲, 黄仕环, 李繁荣, 赵凤娟, 游雪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62-267.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8
摘要
(
64
)
PDF
(879KB)(
34
)
可视化
收藏
癌症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长期的抑郁状态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疲乏、睡眠障碍、疼痛和心理痛苦等,影响癌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最终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癌症患者抑郁轨迹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综述,为癌症患者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抑郁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疾病特征及免疫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徐耀杰, 常易航, 莫匹满, 包俊杰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78-282.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11
摘要
(
57
)
PDF
(743KB)(
24
)
可视化
收藏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多种组织学分型,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发病的最大亚群。经常规方式治疗,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通过常规方式治疗的5年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和肺癌等肿瘤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进而在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总结了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常规的治疗方式以及免疫治疗在脂肪肉瘤中的应用,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癌症疫苗和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整合脂肪肉瘤免疫相关治疗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为临床工作了解脂肪肉瘤及新型管理治疗策略提供广阔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基于双重稳健估计方法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研究
李健, 李倩妮, 徐灵燕, 姚雪佩,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35-240.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4
摘要
(
57
)
PDF
(2344KB)(
1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双重稳健估计(Doubly robust,DR)方法估计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大小,为降低非小细胞肺癌院内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评价体系,计算治疗过程指标的使用率,以治疗过程质量均值得分为界限将患者划分为高质量组与低质量组。以院内死亡为结局指标,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法校正的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治疗过程质量对非小细胞肺癌院内死亡的影响;结合DR估计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大小。
结果
治疗过程指标使用率的中位数为66.88%,患者治疗过程质量得分为0.270±0.124,其中高质量组为0.358±0.069,低质量组为0.158±0.081。经过IPTW法加权后,患者基线特征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减小;IPTW前后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高质量组患者的预后优于低质量组患者(IPTW前:
HR
=0.367,95%
CI
:0.275~0.491;IPTW后:
HR
=0.228,95%
CI
:0.167~0.312)。与低质量组相比,高质量组患者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平均因果效应大小为-0.026。
结论
DR可弥补logistic或IPTW的不足,规避模型出错的风险,可以获得治疗过程质量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医疗实践中应提高治疗过程指标的使用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因果效应研究提示,除治疗过程外,影响院内死亡的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TRIM24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庞琬莹, 安静, 刘兆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402-409.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08
摘要
(
57
)
PDF
(4232KB)(
3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RIM24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TRIM24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使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或T47D后,应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RIM24的表达。在TAM敏感细胞MCF7/S0.5和耐药细胞MCF7/TAMR-1中敲除TRIM24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MCF7细胞中敲除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或使用选择性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拮抗剂醋酸乌利司他(Ulipristal acetate,UPA)处理后,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RIM24的表达情况。在MCF7中过表达PR后,Western blot法检测TRIM24的表达变化。过表达TRIM24后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
结果
在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TRIM24高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更短(
P
=0.027)。TAM处理能够诱导TRIM24表达升高(
P
<0.001)。敲除TRIM24可以显著抑制耐药细胞MCF7/TAMR-1的增殖(
P
<0.001),而对敏感细胞MCF7/S0.5没有影响。敲除ER或使用PR拮抗剂处理后能够上调TRIM24的表达(
P
<0.01),而过表达PR后能够下调TRIM24的表达。TRIM24可以激活HER2表达(
P
<0.05)。
结论
PR负调控TRIM24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2010年和2020年四川省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比较分析
文小焱, 陈俐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5, 39 (
1
): 1-6.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5.01.001
摘要
(
57
)
PDF
(771KB)(
3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年和2020年四川省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为恶性肿瘤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收集四川省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和总人口数据,分年龄段、性别和主要类型计算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早死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伤残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来评估恶性肿瘤疾病负担。
结果
2020年四川省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59.26/10万,较2010年增长了34.33%;标化死亡率为187.08/10万,较2010年增长了7.52%。2020年四川省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DALY率为21.11/1 000,其中YLL率占97.82%,YLD率占2.18%,YLL率高于YLD率(
P
<0.001),男性DALY率高于女性(
P
<0.001)。2020年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标化DALY率较2010年增长了14.58%,其中30~44岁、60~69岁年龄段增长最快,增长率分别为30.96%和25.74%。2020年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标化DALY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其中肺癌、结直肠癌较2010年分别增长33.45%和46.56%,胃癌下降22.81%,食管癌中女性下降18.51%,男性变化不明显;肝癌中女性下降8.15%,男性增长3.45%。2020年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标化DALY率较2010年分别增长37.14%和94.52%。
结论
截至2020年,四川省30岁及以上人群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仍然较重,早死是其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重点防控肿瘤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RNA甲基化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陈星燕, 李雪, 付强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421-426.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11
摘要
(
56
)
PDF
(863KB)(
24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虽然对肺癌的风险、发展、免疫控制和治疗选择的理解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人们对肺癌致病机制认知有限,致其靶向治疗策略尚显不足。近年来,R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调控RNA甲基化的相关蛋白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RNA甲基化与肺癌中癌基因表达、糖酵解和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之间的关系,但尚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从RNA甲基化与肺癌的关系入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RNA甲基化与肺癌发病机制之间的关联,并讨论其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李群, 石汉平, 杨柳青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417-420.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10
摘要
(
54
)
PDF
(991KB)(
28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摄入减少、吸收障碍、利用异常、消耗增加以及需求升高是导致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会导致抗肿瘤治疗耐受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时间缩短以及医疗费用增加等不良结局。因此,规范的肿瘤患者营养治疗应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并贯穿肿瘤患者生命全周期。本文就营养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与时程、治疗目标、五阶梯治疗方法、肿瘤患者的能量与蛋白质需求、肿瘤特异性营养配方特点以及营养治疗有效性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云南省2020年食管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2012—2020年趋势分析
王梅仙, 郑克勤, 余秋丽, 文洪梅, 杨沧江, 任思颖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361-366.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02
摘要
(
52
)
PDF
(1557KB)(
2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20年食管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2012—2020年变化趋势,为云南省食管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2012—2020年食管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进行分析,按性别、年龄别计算2020年云南省食管癌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中标死亡率、世标发病率、世标死亡率、0~74岁累积率等指标,并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云南省2012—2020年食管癌年度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结果
云南省2020年食管癌粗发病率5.84/10万,其中男性10.19/10万,女性1.28/10万,中标发病率3.85/10万,世标发病率3.88/10万,食管癌发病率在45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45岁后快速上升,75~7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食管癌粗死亡率5.08/10万,其中男性9.02/10万,女性0.95/10万,中标死亡率3.31/10万,世标死亡率3.35/10万,食管癌死亡率在5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50岁之后死亡率迅速增长,75~7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所有年龄段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12—2020年食管癌粗发病率(APC=8.14%,
P
<0.05)、世标发病率(APC=7.65%,
P
<0.05)、粗死亡率(APC=8.99%,
P
<0.05)、世标死亡率(APC=9.20%,
P
<0.05)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云南省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是影响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将男性和老年人作为云南省食管癌日常干预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基于因果图模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姚雪佩, 白山奇, 刘美娜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27-234.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3
摘要
(
52
)
PDF
(3606KB)(
2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快速因果推断(Fast causal inference,FCI)算法构建因果图模型,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为改善患者治疗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0家三甲医院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信息;确定影响因素为研究变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治疗质量评价指标,即结局变量;利用FCI算法挖掘病例数据,构建研究变量与结局的因果图模型,分析研究变量与结局变量及不同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846例患者,平均年龄56.00±7.70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3%。因果图模型共包含24个节点,71条边,其中有向边54条,双向边7条。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包括医院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住院天数;间接因素包括职业、医保类型、现病史、病理分期、综合治疗、手术性质及肺切除类型;因素间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现病史、组织学分型、综合治疗、手术性质、肺切除类型决定患者是否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性质、肺切除方式、综合治疗影响住院天数;既往史影响肺癌组织学分型;职业、医保类型影响患者就诊医院类型。
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因果图模型能够获得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发现可干预的目标变量,为改善非小细胞治疗质量提供依据;医院可通过提高淋巴结清扫、综合治疗接受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circ_0008043通过miR-198/SLC2A1轴促进肝癌糖酵解及肝癌发展
张康军, 方泰石, 岑福兰, 闫旭, 陈琦军, 马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388-401.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07
摘要
(
50
)
PDF
(30998KB)(
2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circ_0008043调控肝癌细胞糖酵解的机制。
方法
采用qPCR检测临床样本和肝癌细胞系中circ_0008043、miR-198和SLC2A1的表达,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_0008043与miR-198及miR-198与SLC2A1的靶向结合;通过向肝癌细胞系转染sh-circ_0008043/sh-NC、miR-198 inhibitor/miR-198 inhibitor-NC、miR-198 mimic/mimic NC或pcDNA3.1-SLC2A1/pcDNA3.1-NC检测circ_0008043、miR-198和SLC2A1对肝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验证circ_0008043对肝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结果
circ_0008043在肝癌组织与细胞系中均高表达(
P
<0.01),沉默circ_0008043可抑制肝癌细胞糖酵解;miR-198在肝癌组织与细胞系中表达降低(
P
<0.001)且与circ_0008043表达呈负相关(
r
=-0.550,
P
<0.001),沉默circ_0008043对糖酵解造成的抑制可通过抑制miR-198的表达被部分恢复;SLC2A1在肝癌组织与肝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高(
P
<0.001),过表达SLC2A1可逆转由过表达miR-198对肝癌细胞糖酵解产生的抑制作用。裸鼠移植瘤实验表明,沉默circ_0008043可抑制肝癌肿瘤的生长(
P
<0.001)。
结论
circ_0008043通过miR-198/SLC2A1轴促进肝癌细胞糖酵解及肝癌的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2020—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恶性肿瘤发病分析
刘丽莉, 张雪云, 张雷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4
): 246-253.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4.006
摘要
(
49
)
PDF
(2523KB)(
2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0—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阿拉尔市)参保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为本地区的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并整理2020—2022年阿拉尔市参保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统计分性别、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及年龄的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0~74岁累积率、35~64岁截缩率、发病顺位及其构成。
结果
2020—2022年阿拉尔市参保人群覆盖全市人口79.02%,新发恶性肿瘤2 778例,粗发病率为276.84/10万,中标发病率为225.64/10万,世标发病率为220.66/10万,累积率(0~74岁)为23.72%,截缩率为394.11/10万,其中女性、汉族的各项发病指标均高于男性及少数民族。40岁后发病率快速增加,60岁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前5位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胃癌,占比58.42%。男性及汉族以肺癌及消化道肿瘤为主,女性及少数民族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相对突出。
结论
阿拉尔市参保人群中,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是阿拉尔市参保人群中常见肿瘤,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BTg-3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杨小斌, 王军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6
): 410-416.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6.009
摘要
(
48
)
PDF
(6942KB)(
1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B细胞转位基因3(B cell translocation gene 3,BTg-3)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连环蛋白(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Western blot测定肝癌细胞BEL-7402、SMMC-7721和HepG2以及正常肝细胞LO2细胞中BTg-3蛋白表达水平。将HepG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空载体组(V组)、BTg-3过表达组(BTg-3组)和BTg-3过表达+LICL组(BTg-3+LICL组),N组HepG2细胞不转染,V组HepG2细胞转染空载体pcDNA3.1,BTg-3组HepG2细胞转染过表达BTg-3载体pcDNA3.1-BTg-3,BTg-3过表达+LICL组转染过表达BTg-3载体pcDNA3.1-BTg-3同时给予10 nmol/LGSK-3β抑制剂氯化锂(LICL)处理。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各组细胞存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各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Akt、磷酸化Akt(p-Akt)、p-GSK3β、β-catenin、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神经型钙粘蛋白(N-cadherin)和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人肝癌细胞BEL-7402、SMMC-7721、HepG2中BTg-3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肝细胞LO2(
P
<0.001)。与N组和V组比较,BTg-3组和BTg-3+LICL组HepG2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率降低(
P
<0.05),侵袭细胞数、迁移细胞数降低(
P
<0.05),p-Akt、p-GSK3β、β-catenin、Cyclin D1、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P
<0.05),BTg-3、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P
<0.05);与BTg-3组比较,BTg-3+LICL组HepG2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率升高(
P
<0.05),侵袭细胞数、迁移细胞数升高(
P
<0.05),p-Akt、p-GSK3β、β-catenin、Cyclin D1、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P
<0.05),BTg-3、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P
<0.05);N组和V组HepG2细胞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BTg-3在肝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BTg-3可能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IL-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杨闽叶, 鲜童丞, 刘景建, 别俊, 王杰, 罗义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4, 38 (
5
): 323-329. doi:
10.11904/j.issn.1002-3070.2024.05.007
摘要
(
47
)
PDF
(5455KB)(
1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eal-time PCR法测定两组组织中IL-23蛋白及mRNA表达,比较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IL-2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IL-2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IL-23蛋白主要在乳腺癌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中表达。乳腺癌组织中IL-2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
P
<0.001),其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T分期、临床分期及Ki-67均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均呈负相关(
P
<0.05),与乳腺癌神经脉管浸润、年龄、HER-2表达无关(
P
>0.05)。
结论
IL-23可能参与乳腺癌的进展过程,其表达和ER、PR、Ki-67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提示其表达可能和预后有关,但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87年创刊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辑:《实用肿瘤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主编:邰升
常务副主编:郑桐森
编辑部主任:宋冰冰
出版:《实用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发行:
国内:哈尔滨市邮局总发行
邮发代号:14-159
国外:中国 图书贸易总公司
邮发代号 BM5578
广告:《实用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广告经营许可证:2301030000061
ISSN 1002-3070
CN 23-121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