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3-03-25
论文
积极稳妥地开展肿瘤的介入治疗
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61-161. 
摘要 ( 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恶性肿瘤患者体腔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周振英;朱月清;吴晓柳;沈宗丽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62-164. 
摘要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体腔液细胞DNA倍体类型、细胞动力学参数与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尚未进行化疗的91例恶性肿瘤患者体腔液细胞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体腔液细胞DNA异倍体检出率为65.93%.不同体腔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随着患者临床分期的增加,DNA异倍体检出率、DI值和SPF均逐渐增加;Apo则逐渐减低.肿瘤转移者的异倍体检出率、DI值和SPF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腔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区别,反映了肿瘤恶性程度的不同.患者体腔液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体腔液细胞生物学指标,可作为肿瘤进展的监督指标.
局部应用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抑瘤作用的研究
李任飞;王知非;黄晓岭;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64-167. 
摘要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我们通过局部应用内皮抑素治疗小鼠Lewis肺癌,观察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瘤作用,及内皮抑素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小鼠Lewis肺癌细胞种植于15只C57小鼠体内,建立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当移植瘤体积生长至400~600mm3时分组并开始给药.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每日尾静脉注射内皮抑素20μg,C组每日于肿瘤部位局部注射内皮抑素20μg,共11天.测定抑瘤率及微血管密度评价疗效,免疫组化(S-P)法测定VEGF在各组的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抑瘤率增高(P<0.05),微血管密度降低(P<0.05),试验组VEGF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局部用药较全身用药的作用增强,内皮抑素可以通过降低VEGF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抑制肿瘤生长.
Bcl-2、Bax基因在喉癌和喉角化症组织中的表达
祝江才;董频;胡宏慧;武文森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67-169. 
摘要 ( 6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Bcl-2和Bax基因在喉癌和喉角化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喉癌发生与发展机制及喉角化症的转归和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7例喉癌标本和17例喉角化症患者组织中Bcl-2、Bax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喉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68.4%(39/57),Bax的阳性表达率为22.8%(13/57).喉癌组织Bcl-2/Bax的表达比为3.而在17例喉角化症组织和1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均未见Bcl-2和Bax的阳性表达.经χ2检验,喉癌组织和喉角化症的Bcl-2和Bax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喉癌组织Bcl-2/Bax的表达比为3,凋亡指数较低,是导致肿瘤的生长的原因之一;Bcl-2与Bax的表达对于评估喉角化症病变程度和愈后并非是一个可行的指标.
GFAP、Vim、MDR-1与EGFR在颅内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楼善贤;王利霞;刘庆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69-171. 
摘要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颅内星形细胞肿瘤的GFAP、Vim和MDR-1、EGF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101例颅内星形细胞肿瘤进行GFAP、Vim、和MDR-1、EGFR免疫组化标记,并对临床和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标记能帮助区别星形细胞肿瘤的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FAP表达减弱,而Vim、MDR-1、EGFR的表达增强,恶性程度增加,术后生存率低(P<0.005).结论免疫组化标记对星形细胞肿瘤术后化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间变性和肥胖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更具恶性,易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预后差.
小剂量rh-TNFαD3a协同阿霉素对人肺癌细胞株抑瘤率的影响
马玉彦;陈公琰;刘巍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71-173. 
摘要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小剂量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rh-TNFαD3a)对人肺癌低转移表型(AGZY)和高转移表型(Anip973)细胞株的毒性作用及其与阿霉素(ADM)联合的协同效应.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小剂量rh-TNtα D3a及与ADM联合后对AGZY和Anip973细胞株的毒性作用.结果ADM加TNF后,在两细胞株中均可明显降低ADM的半数致死浓度.在Anip973细胞株中,ADM各浓度组加TNF后,其抑制率均明显增加(P<0.05).而在AGZY细胞株中只有ADM浓度在2.00μg/ml时其抑制率明显增加(P<0.05),其它浓度组变化不大.结论小剂量rh-TNFαD3a可降低ADM的半数致死浓度,增加ADM对人肺癌细胞株的抑瘤率.
胃癌组织p53、p16基因表达的研究
张国强;王宽;张玉宝;赵家宏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74-176. 
摘要 ( 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胃癌p53、p16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胃癌患者的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正常粘膜组织的p53、p16基因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p53基因与胃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16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诸因素无关,p53高表达与p16低表达联合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p53基因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恶性程度,特别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
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王波;王桂华;姚伟明;杨志宏;殷新光;阮水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76-178. 
摘要 ( 7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评估胃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15例患者的PCNA表达情况.其中50例肠上皮化生、15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结果PCNA的表达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呈递增趋势.在肠上皮化生为轻度表达,异型增生以中度表达为主,而胃癌多呈重度和过度表达.PCNA强阳性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CNA在胃粘膜不同疾病细胞核内的表达、反映了细胞增殖状态和生长速度、有助于判断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发展趋势及判断与监测胃癌的预后.
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一种新的可能的肝癌前病变的标志
陈煜;段钟平;王宝恩;贾继东;陈光勇;李忆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78-180. 
摘要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与肝癌前病变变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K19的表达,并对患者每3个月检查B超和血清AFP,随访至1年.结果肝组织出现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的患者大多数出现血清AFP的明显升高,随访至1年,有1例患者出现小肝癌,1例出现肝实质低回声结节.结论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可能的肝癌前病变的病理学标志.
检测尿脱落细胞CK20表达的临床意义
韩永华;吴小候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80-182. 
摘要 ( 4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尿路移行细胞癌(TCC)患者尿脱落细胞CK20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8例TCC患者、6例泌尿系非移行细胞癌肿瘤患者、14例泌尿科非肿瘤患者以及7例健康志愿者尿脱落细胞CK20表达.以GAPDH作为内参照.结果38例TCC患者中33例尿脱落细胞CK20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6.8%.6例泌尿系非移行细胞癌肿瘤患者、14例泌尿科非肿瘤患者以及7例健康志愿者尿脱落细胞CK20表达阴性.结论检测尿脱落细胞CK20表达诊断TCC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TCC筛查的方法之一.
p53蛋白和PCN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施红旗;刘庆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82-184. 
摘要 ( 6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胆囊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胆囊癌组织中p53、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p53、PCNA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9.7%、58.8%,与胆囊癌的病理分级、转移密切相关(P<0.01).p53表达与PC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p53、PCNA的表达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有关,可作为判断胆囊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与p53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熊晓平;陈修己;熊敦勇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84-186. 
摘要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HP)与p53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HP致癌的可能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法.结果胃癌组HP阳性检出率为65%(26/40),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32.5%(13/4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HP阳性胃癌组中p53阳性表达率为73.1%(19/26),高于HP阴性胃癌组p53阳性表达率50%(7/1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HP阳性胃癌组中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胃癌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可能是胃癌发展过程的主要诱发因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HP产生损伤因素如细胞毒素等作用,减弱了胃粘膜的保护因素,使组织损伤,胃上皮细胞增殖加速,导致基因突变,使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另外HP可能在p53基因突变中起促进作用,使其失去正常抑癌功能,导致胃上皮细胞易于向癌细胞转化.
内支架置入对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价值的评估
王徽;王阳;王纯;金刚;王修;刘颖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87-188. 
摘要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内支架置入的方法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姑息性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中,手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4例,合并食管-气管瘘及食管-纵隔瘘各1例.1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经食管造影显示狭窄段管腔直径均小于5mm,均先行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结果随访18个月,1例2个月后死于食管-气管瘘合并肺内感染,另1例6个月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2例再狭窄后行放射治疗,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进食障碍.结论内支架置入对中晚期食管癌治疗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经动脉化疗栓塞结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刘岩;杨光;李任飞;于友涛;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88-190. 
摘要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皮微波凝固(PMCT)相结合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25例(30个结节)行TACE+PMCT治疗,TACE治疗1~3次,PMCT治疗l~2次.结果临床CT复查,所有术前强化的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减弱或消失.6例患者再次血管造影表现为肿瘤血供明显减弱,20例表现为肿瘤血供消失.19例AFP升高的患者均出现AFP下降,14例达正常范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TACE后行PMCT可明显提高肝癌治疗的疗效.
IPATH 200引导系统在磁共振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剑锋;张同;李任飞;杨光;李微青;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91-193. 
摘要 ( 5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Ipath 200光学引导系统在MR导引活检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报告49例Ipath 200系统的临床应用,其中42例活检、7例介入性治疗.活检部位包括胸部16例、腹部26例.介入性硬化剂治疗7例(其中肾囊肿硬化剂治疗4例,肝囊肿硬化剂治疗3例).结果穿刺准确率为100%,活检正确率为95%(40例),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无出血、感染、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Ipath 200光学引导系统做MR导引下活检和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具有应用价值.
腹腔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评价
王九菊;谭玉华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93-194. 
摘要 ( 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照研究49例Ⅳ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腹腔化疗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并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远期疗效.方法随机分为腹腔化疗组(腹腔组)28例和静脉化疗组(对照组)21例,记录观察毒副反应,随访患者并计算生存期.结果近期疗效两组相仿,毒副反应中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症状,腹腔化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腹胀、腹痛则腔组重于对照组,肝肾功能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腹腔组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Ⅳ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腹腔内化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王琤;周义林;张军盛;徐慧琴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95-196. 
摘要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99mTc-MIBI(甲氧异腈)显像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2例99mTcO-4显像为结节的患者行99mTc-MIBI动态血流灌注、早期20分钟及延迟2小时静态平面显像.结果99mTc-MIBI动态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53.8%(21/39),特异性为75.9%(63/83);早期20分钟静态平面显像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92.3%(36/39),特异性为60.24%(50/83);延迟2小时静态平面显像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87.2%(34/39),特异性为85.54%(71/83).5例患者颈部肿大的淋巴结摄取99mTc-MIBI.结论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对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晚期胃癌介入栓塞及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的应用研究
于友涛;杨光;马小燕;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96-198. 
摘要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晚期胃癌介入栓塞及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10例晚期胃癌的患者,采用了选择性胃动脉热灌注化疗栓塞术并根治性手术切除,或晚期胃癌的患者选择性胃动脉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术.应用E-ADM+5-Fu+CDDP方案,加热至52℃C灌注,应用明胶海绵碎屑栓塞.结果10例患者肿块均有缩小,总有效率为60%(CR+PR).临床症状减轻,腹痛、腹胀缓解等.6例手术患者,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切除面积减小.结论晚期胃癌的选择性胃动脉化疗热灌注栓塞术后根治性手术切除疗法,及选择性胃动脉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术提高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与生存质量.
髂内动脉热灌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
杨光;尚鸣异;李任飞;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198-200. 
摘要 ( 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介入性常温药物灌注为对照,证实髂内动脉内药物热灌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失去手术机会或术后、放疗后复发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髂内动脉热灌注治疗,同时设立相同病例常温药物灌注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肿瘤缩小率、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方面加以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比较证实,髂内动脉热灌注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肿块缩率小、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常温药物灌注组.结论两组疗效对比结果提示,局部动脉内热灌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实用可行的治疗技术.
前列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初步研究(附7例报告)
李云海;潘自强;陈佳艺;冯炎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00-203. 
摘要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7例前列腺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先大野照射40~46Gy,利用适形治疗技术对前列腺和精囊加量至70Gy.与1990年至1999年期间45例常规放射治疗进行对照.结果中位随访期24个月,2年无PSA失败生存率为100%.有4例发生1级急性胃肠道反应,1例2级反应和1例3级反应.胃肠道后期反应为1例1级反应和1例3级反应.泌尿系统后期反应仅1例3级反应.结论适形治疗结果较满意.在准确的分期和靶区勾划基础上,采用全程适形治疗才能有利于保护直肠,从而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剂量.
肺野边缘型肿瘤的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
徐向英;郭汝涛;王瑞芝;田岛广之;隈崎达夫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04-206. 
摘要 ( 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的经皮肺活检法对肺野内结节性病变的诊断性能及合并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CT下经皮肺活检法对肺野内的249个结节性病灶进行了穿刺活检.肿瘤直径6mm~100mm(平均23.5mm),胸膜到肿瘤的深度为2mm~80mm(平均56mm).结果确诊为恶性165例,灵敏性为89%,良性的确诊率为85%.术后发生气胸36例(14%),肺内出血26例(10%).结论CT引导下的经皮肺活检法安全、易行,尤其对确诊邻近胸膜的病灶具有意义.
脐带血减缓放疗病人的骨髓功能抑制
张旭光;刘芳;马东生;周凤娟;章龙珍;刘凌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06-208. 
摘要 ( 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脐带血减缓放疗病人的骨髓功能抑制.方法32例放疗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病人,接受脐带血输注各一次,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饮食、睡眠、无力感等临床指标.46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者作为对照.结果所有的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输注前WBC计数均数:(3.06±0.29)×109个/L,输注后均数:(4.95±0.63)× 109个/L,配对样本t检验t值17.443,双侧P<0.001.与使用吉粒芬者相比,WBC上升幅度略小,独立样本t检验t值2.032,双侧P值0.046.输注脐带血前后睡眠变化无意义,前后饮食、无力感变化有意义,Kappa值分别是:0.833、0.020、0.380.双侧McNemar检验P值分别是:1.000、0.004、0.001.未观察到皮疹、黄疸、腹泻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反应.结论脐带血输注缓解放疗病人骨髓功能抑制是合理、有效、可行的.
MR引导微波治疗肝癌的临床初步研究
张同;王巍;王剑峰;申宝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09-211. 
摘要 ( 5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利用MR导引微波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利用0.23TMR导引微波热凝固治疗肝癌患者.结果在MR引导下,微波天线可以准确、安全地置入肿瘤内,而且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MR导引微波治疗是可行的,而且它可以准确的显示毁损区的形状和边缘.
诱导化疗和放射治疗配合治疗晚期鼻咽癌
王震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11-212. 
摘要 ( 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化放结合和单独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化放组先诱导化疗二疗程后放疗,化疗用顺铂10mg,第1~3天,5-Fu 750mg,第1~3天,静脉点滴,第10天重复,化疗后一周开始放疗,单放组单独放疗.结果化放组肿瘤消退率为90%,单放组为70%,有明显差异;化放组毒副作用与单放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化放结合明显提高了肿瘤的消退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诊.
乳腺肿块细针穿吸细胞学及AgNOR图像分析技术的价值
谭旭东;林依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13-215. 
摘要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讨论FNAC结合AgOR真彩色图像分析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86例有手术后或活检病理诊断对照的乳腺肿块FNAC检查结果,全部病例行AgNOR真彩色图像分析.结果FNAC查见癌细胞者27例,可疑恶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49例,非典型病变6例,假阴性2例,良恶性诊断正确率97.67%.良恶性病变相比,AgOR颗粒平均个数>3个者,比例、直径≥2.5μm者,比例、平均面积、平均积分光密度等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FNAC是确诊乳腺肿块性质的有效方法.如果结合AgNOR图像分析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王振峰;陈兴秀;徐方军;李强;杨焕莲;张素美;毕益明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15-217. 
摘要 ( 5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立体定向适形放疗(SRT)在晚期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对3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立体定向适形放疗,采用铅限束筒高剂量低分割方法,肿瘤总剂量DT 35~48Gy,分5~7次,单次剂量5~8Gy,每周3次.随访期6月~3年.结果3个月CT复查:CR 10.5%,PR47.4%,总有效率(CR+PR)57.9%.6、9、12、24个月生存率:86.8%、52.6%、3.95%、12.5%.中位生存期11.5个月.腹痛缓解率90.5%,黄疸消减率84.2%KPS计分上升者52.6%,平均上升18%.急性胃肠道反应(Ⅰ、Ⅱ级)81.6%,血象下降(Ⅰ、Ⅱ级)34.2%,经处理后未影响治疗完成,未见后期并发症.结论SRT治疗晚期胰腺癌,定位准确,疗程短,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对难以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病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CAF+TAM方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胡晓华;李荣荣;庞国栋;南祖峰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17-218. 
摘要 ( 5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CAF+TAM(三苯氧胺)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CAF+TAM方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42例.初治16例,复治26例.结果全组完全缓解(CR)12例(28.6%),部分缓解(PR)21例(50.0%),总有效率(CR+PR)78.6%,初治者及复治者有效率分别为81.3%及76.8%.其毒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65.4%);白细胞减少(50.5%)及大量脱发现象.结论CAF+TAM方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有效而安全,对复治患者也有疗效.
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疗中的价值
钭春凤;饶远权;张宇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19-220. 
摘要 ( 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5例肺癌患者血清CEA(癌胚抗原)、CA125(糖类抗原125)、Fer(铁蛋白)、TSGF(恶性肿瘤物特异性生长因子)含量,并以非恶性肺部疾患组作为对照,化疗病人化疗二周期后复查肿瘤标志物含量.结果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对肺癌敏感度达77.8%.化疗有效者上述标志物化疗后下降(P<0.05),化疗无效者上述标志物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联合检测Cea、GA125、Fer、TSGF可提高肺癌诊断率,对化疗疗效判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
金刚;王徽;王纯;王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20-222. 
摘要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肺癌及经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的生存期随访,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及双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34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34例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对全部病人生存期随访.结果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病人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52%、35.5%;双介入病人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4%、33%.两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药.4个月、23.8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病人生存期无明显差异,且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使局部用药部分分流、增加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介入治疗绒毛膜癌的疗效分析
孙刚;李洪波;谢丹;金桂云;党建波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22-224. 
摘要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经动脉灌注化疗(TAC)在绒毛膜癌的治疗中的优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23例行TAC治疗绒癌病例,采用Seldinger法,动脉插管后选择性置管于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5-氟尿嘧啶(5-Fu)、平阳霉素(PYM),治疗间隔20~25天,随访观察临床表现、肿瘤情况和病人的生存时间.结果绒癌多发于生育期妇女,Ⅰ期绒癌治愈率达80%以上,有效率超过95%.结论介入治疗是绒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保留子宫,提高生存及生命质量,治愈率高,较静脉化疗更为优越.
5-HT3受体拮抗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止吐中的应用
李娟;罗绍凯;黎军和;赵莹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24-226. 
摘要 ( 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和比较不同的5-HT3拮抗剂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化疗前30min用凯特瑞3mg,或用欧必亭5mg,或用奈西雅0.3mg,或用富米汀、或枢丹8mg,加生理盐水静脉推注,用药后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凯特瑞的止吐疗效为88.92%,明显优于枢丹、富米汀、呕必亭,与奈西雅相当,在副作用方面,凯特瑞、枢丹、富米汀、呕必亭、奈西雅均未见严重副作用,凯特瑞的腹胀发生率比奈西雅、富米汀低.结论凯特端是一种止吐效果好,作用时间持久,能较好控制急性及延迟呕吐,使用安全的理想止吐药.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治疗
陶智慧;李群;马勇;宁志方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26-228. 
摘要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胃癌外科手术前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治疗与全身静脉化疗的不同效果,以探讨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32例胃癌病人外科术前对相应胃动脉选择性造影并灌注化疗药物;对照组32例胃癌患者施以全身静脉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变化,以比较其疗效.结果32例病人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中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CEA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化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63例小脑肿瘤的MRI分析
张永革;张宏远;李刚;王志红;张丽萍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28-231. 
摘要 ( 4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3例小脑肿瘤的MRI表现.方法63例病人,男39例,女24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49.27岁.均采用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增强扫描.结果63例病人中,髓母细胞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7例,胶质瘤6例,动静脉畸形2例,囊虫病2例,转移瘤36例.结论发病年龄及发病部位对于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诊断小脑肿瘤中,MRI优于CT.
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肝癌的初步研究
黄韵红;文小平;王文玲;周石;张凤莉;严国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31-233. 
摘要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初步建立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肝癌的技术和探讨其原理、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8例无法手术的原发和继发性肝癌,其中3例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采用氩氦超导手术系统(简称氩氦刀),分别在CT、DSA定位或术中直视下对肿瘤病灶行冷冻治疗.结果8例患者冷冻治疗后无手术死亡、出血、胆瘘、皮肽冻伤、感染、穿刺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影像能观察到病灶冷冻治疗的有效范围,3例术前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者术后1~6个月瘤体有进一步不同程度的缩小.3例原发性肝癌术前AFP值增高的患者术后均有下降.治疗后随访2~11个月,仅1例死于全身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T、DSA引导和术中直视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技术可靠,创伤小,安全性高,是治疗无手术机会肝癌的一种有效的新手段,其远期疗效和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说明.
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应用
张铁汉;张继东;董延龙;程磊;吴凤贤;宋海英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33-235. 
摘要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56例、平均年龄36岁,年龄范围24~5 1岁,单发41例,多发15例,均行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插管,应用PVA栓塞.结果成功率100%.随访4~23个月,B超缩小40%~80%.7例粘膜下肌瘤,经阴道排出部分坏死肌瘤组织并经病理证实.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子宫肌瘤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B型超声诊断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左晓文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35-235. 
摘要 ( 3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食道癌的临床应用
张韧;王伟时;汪海生;孙芹先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36-237. 
摘要 ( 5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食道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食管癌患者8例,采用食管内支架置入及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结果术后吞咽困难缓解率100%,1~7天均完全膨胀,放射颗粒未见移位,3~7个月CT复查,肿块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支架捆绑放射粒子治疗食道癌,既能保证食道通畅,又能取得满意的靶区局部放疗疗效,对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小,对延长食道癌病人的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大肠癌细胞凋亡与bcl-2家族
季风存;程若川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3, 17(03):  238-封三. 
摘要 ( 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