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件成因 |
潘树新1,2 梁苏娟2 史永苏2 王天琦2 王建功2 曹学明2 唐振兴3 李本才3 董丽红3 刘晓芳3 |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
3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松原 138001 |
|
|
摘要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发育含大量介形虫化石的介形虫层,介形虫层的单层厚约5~200 cm 。
介形虫层具有低伽马、高电阻、低声波等测井响应特征。以测井资料识别介形虫层为基础,研究了介形虫层在
平面上不同相带及其在纵向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原因。介形虫层平面上主
要分布在大庆、龙虎泡—红岗阶地、黑帝庙等环坳带,盆地东部相对不太发育,滨浅湖是介形虫生存的有利环
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青一段上部及青二段。高频层序旋回控制了介形虫的繁殖与死亡,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
件主要发生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介形虫的群集性死亡与湖泊面积扩大无关,更与海侵事件无关。基准面下降造
成水体变浅、矿化度增高以及砂岩进入滨浅湖可能是导致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直接原因。
|
|
关键词 :
介形虫,
群集性死亡,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海侵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通讯作者:
潘树新,男,1974年生,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综合研
究。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雁儿湾路 535号西北地质研究所;邮编:730020 。
|
作者简介: 潘树新,男,1974年生,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综合研
究。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雁儿湾路 535号西北地质研究所;邮编:73002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