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古地理学报  2010, Vol. 12 Issue (1): 90-96    10.7605/gdlxb.2010.01.009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最新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张 巍1.2 鲁 静1  李英娇1  王建勇1  邵龙义1
1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全文: PDF (862 KB)   RICH HTML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背景资料
摘要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
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
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 SⅢ1 、SⅢ2 、SⅢ3及 s Ⅲ4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
最好,形成于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 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
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
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
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 TST末期的 3号煤层。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关键词 关键词 鲁西南 石炭纪—二叠纪 层序地层学 聚煤作用    
     出版日期: 2010-02-01
通讯作者: 邵龙义,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 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张巍,女,1987年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获地质工程工学学士学位。 现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本文:   
.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10, 12(1): 90-96.
. [J]. JOPC, 2010, 12(1): 90-96.
链接本文:  
http://journal09.magtechjournal.com/gdlxb/CN/10.7605/gdlxb.2010.01.009     或     http://journal09.magtechjournal.com/gdlxb/CN/Y2010/V12/I1/90
51La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