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智, 柳广弟, 郝石生. 1999. 修正的镜质体反射率剥蚀厚度恢复方法. 沉积学报, 17(1) :141~144
冯增昭. 1999.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古地理学报, 1(2) :1~7
冯增昭. 2003.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古地理学报, 5(2) :129~141
郭秋麟, 米石云, 石广仁, 张庆春, 杨秋琳, 李阿梅. 1998. 盆地模拟原理方法.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69~70
胡圣标, 张容燕, 周礼成. 1998. 油气盆地热史恢复方法. 勘探家, 3(4):52~54
胡圣标, 汪集旸, 张容燕. 1999.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石油勘探与开发, 26(4):42~45
李荣西, 张锡云, 金奎励. 2001. 用镜质体反射率重建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矿物学报, 21(4) :705~709
刘斌. 2002. 利用流体包裹体计算地层剥蚀厚度——以东海盆地3个凹陷为例. 石油实验地质, 24(2):172~176
刘景彦, 林畅松, 肖建新, 陈志勇, 姜亮. 1999.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主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剥蚀量的分布及其意义. 现代地质, 13(4) :432~438
刘学锋, 何幼斌, 张或丹. 1999.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古构造格局——以川、鄂、湘边区为例. 古地理学报, 1(2) :53~61
卢鸿, 王铁冠, 徐忠辉. 2001. 成熟度指标在恢复地层假整合面剥蚀幅度中的应用.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6(3) :29~32
卢明国, 童小兰. 2004. 江陵凹陷新老第三纪间断面地层剥蚀厚度研究. 矿物岩石, 24(1) :93~96
真柄钦次著, 童晓光, 贾承造译. 1991. 石油圈闭的地质模型.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8~95
张一伟,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2003.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1(1):8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