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公,支霞臣, 李彬贤, 等. 1997. 汉诺坝玄武岩中辉石岩类捕虏体的Nd、Sr、Pb同位素及成因信息
[J]. 地球化学, 26(1): 1-11.
陈晋镳, 武铁山. 1997. 华北区区域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7-106.
邓晋福, 莫宣学, 罗照华, 等. 1999.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
[J]. 地学前缘, 6(2): 259-270.
邓晋福, 赵国春, 赵海玲, 等. 2000.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J]. 地质论评, 46(1): 41-48.
董树文, 吴锡浩, 吴珍汉, 等. 2000.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J]. 地质论评, 46(1): 8-13.
韩树芬. 1996. 安徽北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析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89-94, 117-129.
和政军, 王宗起, 任纪舜. 1999. 华北北部侏罗纪大型推覆构造带前缘盆地沉积特征和成因机制初探
[J]. 地质科学, 34(2): 186-195.
黄汲清. 1960. 中国地质构造特征的初步总结
[J]. 地质学报, 40(1): 1-37.
贾红义, 刘国宏, 张云银, 等. 2001.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J]. 安徽地质, 11(1): 9-18.
李佩贤, 程政武, 庞其清. 2001. 辽西北票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层位及年代
[J]. 地质学报, 75(1): 1-13.
李双应, 岳书仓, 王道轩, 等. 2002.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地层格架厘定
[J]. 地层学杂志, 26: 178-186.
李思田. 1988. 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集规律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44.
李伍平. 1999. 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及其构造背景
[D].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伍平, 李献华, 路凤香, 等. 2002.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J]. 岩石学报, 18(2): 193-204.
李伍平, 路凤香, 李献华, 等. 2001. 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起源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 123-133.
李晓勇, 范蔚茗, 郭锋, 等. 2004. 古亚洲洋对华北陆缘岩石圈的改造作用: 来自于西山南大岭组中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J]. 岩石学报, 20(3): 557-566.
李忠,李任伟,孙枢, 等. 1999. 合肥盆地南部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物源构造属性
[J]. 岩石学报, 15(3): 438-445.
李忠, 刘少峰, 张金芳, 等. 2003. 燕山典型盆地充填过程:对中生代构造转折和造山格局的响应
[J]. 中国科学(D辑), 33(10): 931-940.
李忠,孙枢, 李任伟. 2000. 合肥盆地中生代充填序列及其对大别山造山作用的指示
[J]. 中国科学(D辑), 30(3): 256-263.
林伟, 王清晨, Faure M, 等. 2005. 从北淮阳构造带的多期变形透视大别山构造演化
[J].中国科学(D 辑), 35(2): 127-139.
刘少峰,李忠,张金芳. 2004. 燕山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及构造体制
[J]. 中国科学(D辑), 34(增刊Ⅰ): 19-31.
柳永清, 李佩贤, 田树刚. 2003. 冀北滦平晚中生代火山碎屑(熔) 岩中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2(3): 237-244.
牛宝贵, 和政军, 宋彪, 等. 2003. 张家口组火山岩SHRIMP定年及其重大意义
[J]. 地质通报, 22(2) : 140-141.
漆家福, 于福生, 陆克政, 等. 2003.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J]. 地学前缘, 10(特刊): 199-206.
邵济安,张履桥,储著银. 2003. 冀北早白垩世火山—沉积作用及构造背景
[J]. 地质通报, 22(6): 384-390.
宋鸿林. 1999.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
[J]. 地学前缘, 6(4): 309-316.
王鸿祯, 刘本培, 李思田. 1990.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
[M]. 见: 王鸿祯, 杨森楠, 刘本培等著. 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34.
翁文灏. 1927.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
[J]. 中国地质学会志, 6(1): 9-36.
翁文灏. 1929. 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
[J]. 中国地质学会志, 8(1): 33-44.
徐春华, 邱连贵, 雷敏, 等. 2002.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2(2): 91-98.
徐树桐, 刘贻灿, 江来利, 等. 1994. 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19, 135-137.
杨志坚. 1982. 论桐柏—大别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J]. 地质学报, (2):123-135.
翟明国, 孟庆任, 刘建明, 等. 2004.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J]. 地学前缘, 11(3): 285-297.
张理刚. 1995. 东亚岩石圈块体地质——上地幔、基底和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252.
张旗, 王焰, 钱青, 等. 2001.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J]. 岩石学报, 17(2): 236-244.
张瑞生. 2005. 凌源—建昌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背景
[D].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赵越, 徐刚, 张拴宏, 等. 2004. 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
[J]. 地学前缘, 11(3): 319-328.
赵宗溥. 1963. 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
[J]. 地质科学, (3): 128-138.
郑亚东, Davis G A, 王琮, 等. 2000. 燕山带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问题
[J]. 地质学报, 74(4): 289-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