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06年 8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6-04-01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综述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165 杨 平 谢宗奎 袁秀君 朱思俊 易德彬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2006 Vol. 8 (2): 165-173 [摘要] ( 1931 ) [HTML 1KB] [PDF 830KB] ( 545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175 胡修棉  王成善   李祥辉  陈 蕾
藏南古错地区上侏罗统上部和下白垩统沉积相?

基于野外剖面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对古错地区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地层进行详细描述和修订,识别出6种主要岩相类型:红褐色(风化色)石英砾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砾岩、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砂岩、灰色-黄绿色长石岩屑砂岩、灰色、深灰色、黑色页岩。发现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层理构造、波痕和槽模层面构造、重荷模和砂岩岩墙变形构造以及侵蚀面构造、叠瓦状构造、硬底、结核等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识别出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和陆棚(包括受风暴影响的陆棚相亚相和深水陆棚相亚相)两类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和远砂坝等微相。建立了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沉积相序及其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环境变化。 

2006 Vol. 8 (2): 175-186 [摘要] ( 1959 ) [HTML 1KB] [PDF 1002KB] ( 606 )
187 周洪瑞 王训练 刘智荣 邓宏文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野外沉积特征研究确定为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相、亚相、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类似曲流河三角洲的层序结构和微相类型,但两者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与曲流河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不仅沉积物的粒度较粗,而且辫状河道沉积较发育,河道间洪泛平原沉积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也可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根据野外露头的追索研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从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看,辫状河三角洲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体具有分布较稳定、展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

2006 Vol. 8 (2): 187-198 [摘要] ( 2092 ) [HTML 1KB] [PDF 1026KB] ( 597 )
211 魏钦廉 伊海生 肖 玲
陆源碎屑岩中的古土壤在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对各种古土壤的分类标准进行比较之后,重点介绍了Mack的古土壤分类及其土壤的演变序列。Mack的古土壤分类主要依据稳定矿物和保存在土壤中的古地貌属性,将古土壤划分为9种。在地层序列中古土壤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颜色、粒度、生物成因构造(植物生长痕迹)、原生沉积构造退化特征、层次化和边界特征、宏观结构特征、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可以通过野外观察、室内显微镜观察、实验室化验及地震、测井资料来进行鉴别。陆相盆地具有很强的分隔性,盆地相变又非常复杂,寻找区域性较稳定的层序界面比较困难。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用古土壤划分陆相成因地层层序、解决地区及全球对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006 Vol. 8 (2): 211-218 [摘要] ( 2088 ) [HTML 1KB] [PDF 892KB] ( 702 )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219 梅冥相 周 鹏 张 海 陈永红 聂瑞贞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发育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以各个主要剖面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震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其中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反映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该沉积背景中沉积了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代表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从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系到灯影组白云岩,不但构成了一个更大级别的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还反映了一个与三级和二级海平面变化过程相响应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该过程较为清楚地显示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岩相古地理图之中。

2006 Vol. 8 (2): 219-231 [摘要] ( 2213 ) [HTML 1KB] [PDF 2845KB] ( 953 )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233 向 奎
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压扭构造体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发育甫沙—齐姆根和柯克亚—和田南2个压扭构造体系,前者主要是帕米尔弧形构造东北侧的侧向滑移与西昆仑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的不均匀冲断活动的联合作用结果,后者则主要与西昆仑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的不均匀冲断作用有关。这两个压扭构造体系主体形成于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其构造样式在平面上主要为走滑—逆冲断裂和雁列式分布的断裂与背斜,在剖面上则呈现为双重构造与反冲构造的叠加。压扭构造带所遭受的压扭作用从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形成新的油气圈闭、促进油气运移与成藏等方面对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的油气成藏发挥了积极作用,压扭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部位。

2006 Vol. 8 (2): 233-240 [摘要] ( 2031 ) [HTML 1KB] [PDF 1811KB] ( 687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251 李晓光 陈振岩
辽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特征探讨

辽河坳陷古近系的沉积特征是物源多、沉积体系多、砂岩成熟度低及砂体规模小。通过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研究,储层成岩相可划分为4种,即碳酸盐胶结相、自生粘土矿物胶结相、石英胶结相和粘土矿物转化相。这4个相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相:自生粘土膜胶结亚相、晶粒状碳酸盐胶结亚相、自生高岭石胶结亚相、石英胶结亚相、嵌晶状碳酸盐胶结亚相、伊/蒙混层亚相和伊利石亚相。不同成岩相分布明显受深度控制,具有在垂向相连的展布特征,垂向上可组成6个成岩相带。通过大量的砂岩和泥岩孔渗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6个对应的高孔渗带(ABCDEF)与6个低孔渗带(abcdef),它们与6个成岩相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即A-a、B-b、C-c、D-d、E-e和F-f分别与晶粒状碳酸盐相带、自生高岭石相带、石英胶结相带、嵌晶状碳酸盐相带、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相带和伊利石相带相对应。可见,不同成岩相带对应不同孔隙度发育带的孔隙演化,并从有机质演化的角度解释了上述对应关系。应用这一规律在鸳鸯沟地区有利储层孔隙预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验证了该区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2006 Vol. 8 (2): 251-258 [摘要] ( 2296 ) [HTML 1KB] [PDF 647KB] ( 713 )
综述
259 魏 伟 李 剑 王宏亮 冉启贵
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志留统下砂岩段储层特征

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志留系为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现今仅保存有下志留统,分布在铁南2井、维马1井以南、阿南1井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内。下志留统的下砂岩段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砂岩段储层岩性为岩屑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剩余原生粒间孔,压实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在下砂岩段储层中,中砂岩的储集性能相对较好,其孔隙度多数在10%以上,是下砂岩段的主要含油气储层。后期的成岩作用改善了局部层段的储层物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后,下砂岩段依然保存有物性条件较好的储层段,可能蕴涵了商业油气储量。

2006 Vol. 8 (2): 259-268 [摘要] ( 1899 ) [HTML 1KB] [PDF 1077KB] ( 656 )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269 顾家伟 王张华 李艳红 段凌云
东海外陆架浅孔沉积物的岩性和磁性特征及成因讨论?

利用东海外陆架的10根柱状样,进行磁性、粒度、氯离子含量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前缘,浅部沉积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砂泥混合物,含大量贝壳碎片,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强,主要是磁铁矿富集所致,反映了冰后期海侵对晚更新世沉积物的强烈改造。研究还发现,现代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存在铁硫化物,它是浅海还原环境中铁磁性矿物次生变化的产物。下层为坚硬致密的黄褐色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硬土层),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弱,但局部存在剩磁异常高,从矫顽力等磁性特征证明它是硫复铁矿的富集所致。另外,在硫复铁矿富集层中绿泥石和氯离子含量明显富集,反映该硬土层是早期海侵沉积物在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

2006 Vol. 8 (2): 269-276 [摘要] ( 2000 ) [HTML 1KB] [PDF 730KB] ( 603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