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03年 5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3-08-01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391 岳来群 史晓颖 王鸿祯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在早白垩世早、中期海底扇处于萌芽阶段和青春阶段,沉积岩的砂/?泥比值高,砂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多样,反映出海岸平原和大陆架较窄,海底坡度较大,从早白垩世开始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棚向大陆斜坡转移的过程,海平面升高,构造性质主要为水平拉张、裂陷。早白垩世晚期海底扇处于成熟阶段,海岸平原和大陆架宽度加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物以泥质组分为主,富含菱铁矿、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相变缓慢,水体低能,属于缓倾斜、无明显坡折带的陆缘,反映了北喜马拉雅区的最大海侵事件。由于印度洋扩张、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在早白垩世晚期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趋成熟,本区处于大陆斜坡下部强还原的深海-半深海环境。晚白垩世总体上属于海退,海底扇处于消亡阶段,其岩石由泥岩类向砂岩类直至砾岩类演化。白垩纪沉积盆地则相应经历了由陆棚→拉张断陷盆地→陆坡→深海盆地的演变。

2003 Vol. 5 (4): 391-403 [摘要] ( 2002 ) [HTML 1KB] [PDF 0KB] ( 326 )
404 王玉满 袁选俊 黄祖熹 王少春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是该凹陷的重要勘探层段。馆陶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中段发育曲流河沉积。其油气勘探的首要问题是优质储集砂体的精确对比及有利盖层分布预测。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样式、沉积特征和储盖组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两种短期旋回和四个中期旋回。在两种短期旋回中,一种是低可容纳空间的非对称旋回,另一种是高可容纳空间的对称旋回。四个中期旋回中,两个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体(MSC1、MSC2),一个是对称旋回(MSC3),一个以下降半旋回为主体(MSC4)。短、中期旋回均以非对称旋回为主。该地层的长期基准面具有缓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特点。从MSC1到MSC4旋回,沉积相呈现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相组合的演化过程。自北向南,各中期旋回的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主体由砾质河道渐变为砂质河道。由于受基准面中期旋回格架控制,南堡凹陷馆陶组发育上、中、下三套储盖组合。上部储盖组合,因其储、盖层条件最好,应是馆陶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2003 Vol. 5 (4): 404-413 [摘要] ( 2099 ) [HTML 1KB] [PDF 0KB] ( 266 )
414 何幼斌 高振中 张兴阳 翟永红 旷红伟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中上奥陶统内潮汐沉积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的中、上奥陶统钻遇厚度为1 462 m。它是一套巨厚的深灰色泥岩、页岩与灰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的地层。其中深灰色泥岩、页岩最多;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分布于上部和下部,中部砂岩和粉砂岩较少;鲕粒灰岩数量少,主要夹于深灰色泥页岩中。这些砂岩和鲕粒灰岩既可单独成层,但更常见它们与深灰色泥页岩组合成薄互层。薄互层中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并普遍发育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纹理。这些特征表明砂岩和鲕粒灰岩为深水斜坡上的内潮汐沉积的产物。这些内潮汐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双向交错纹理细砂岩型、单向交错层和双向交错纹理中—细砂岩型、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型和鲕粒灰岩型。它们具有5种垂向沉积层序,在剖面上常形成多旋回韵律性沉积组合。

2003 Vol. 5 (4): 414-425 [摘要] ( 1882 ) [HTML 1KB] [PDF 0KB] ( 354 )
426 金振奎 张响响 邹元荣 由伟丰 周新科 明海会
黄骅坳陷千米桥地区奥陶系胶结物地层学及其在裂缝研究中的应用

在不同时期,由于埋藏深度不同,成岩环境的氧化还原性不同,形成的胶结物的特征也就不同。有些情况下,胶结物期次之间是连续沉淀的,即呈“整合接触”。而有些情况下,两个期次之间曾发生过溶蚀,形成“不整合接触”。有些孔隙和裂缝形成早,其内胶结物的期次齐全,而有些孔隙和裂缝形成晚,就会缺失一些期次。因此,胶结物可以像地层一样进行划分和对比。据此可以分析成岩环境的变化,判断孔隙和裂缝形成的时期等。由于成岩环境的变化常与构造运动有关,因此胶结物地层学的研究可以间接地分析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黄骅坳陷千米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裂缝和孔隙中,充填了5期胶结物,每期胶结物阴极发光的特征不同,其中第二期与第三期胶结物之间存在溶蚀不整合。根据胶结物的特征,可划分出5期裂缝,形成于三叠纪、中晚白垩世、古近纪末、新近纪末等。

2003 Vol. 5 (4): 426-438 [摘要] ( 1949 ) [HTML 1KB] [PDF 0KB] ( 356 )
439 吴胜和 刘英 范峥 苏彦春 尹伟 张国明 古莉
应用地质和地震反演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随机建模

探讨了综合应用地质及测井约束地震反演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随机建模的基本原理、思路与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某区块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例,说明这一研究过程的基本步骤,包括井眼沉积微相解释、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波阻抗与地质相的概率关系分析、随机模拟方法选择、地质统计特征分析、三维随机建模、随机模拟预测的多解性评价。研究表明,波阻抗与沉积微相之间具有一定的概率相关关系。综合应用包括地震信息在内的多学科信息进行沉积微相随机建模,可对储层预测的多解性进行有效评价。

2003 Vol. 5 (4): 439-449 [摘要] ( 1981 ) [HTML 1KB] [PDF 0KB] ( 298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450 郭书元 孙长虹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瓣鳃类动物群的生态环境分析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瓣鳃类共有33种,其中31种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组合,称为西水坡丽蚌动物群,其时代为中全新世早期。据贝壳14C测年资料(6 465±45 a BP)和同层出土的陶器特征, 为仰韶文化早期(7 000~6 000 a BP)。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组合特征非常接近,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 亚热带湿热气候。根据该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仰韶文化早期该地区的古环境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河流成网,湖泊遍野,水质优良,水生生物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先民提供了从事农耕、渔猎的生栖条件。

2003 Vol. 5 (4): 450-460 [摘要] ( 1841 ) [HTML 1KB] [PDF 0KB] ( 136 )
461 阎同生
秦皇岛柳江盆地石炭一二叠纪植物群及古地理演化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44属86种。其中,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居首要位置,占古植物群属种总数的41.8%,楔叶纲次之,占18.6%。石松纲植物居第三位,占11.6%。种子化石占11.6% ,其他依次为瓢叶纲4.7%、苏铁纲4.6%、科达纲2.3%、银杏纲2.3%、松柏纲2.3%。此古植物群属种丰富,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6个古植物组合,即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Lepidodendron galeatum组合,Neuropteris plicata-Lepidodendron posthumii组合,Lobatannularia sinensis-Annularia stellata组合,Pecopteris anderssonii-Pterophyllum daihoense组合,Cladophlebis permica-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组合和Ullmannia bronnii-Walchia bipinnata组合。该古植物群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与古地理6个演化阶段相适应:第一阶段(本溪组)深潮下带、湖、三角洲、河流环境交替出现;第二阶段(太原组)潮下带、潮坪、三角洲环境交替出现;第三阶段(山西组)河道、沼泽、天然堤、决口扇环境交替出现;第四阶段(下石盒子组)沼泽、河道、砂坝环境交替出现;第五阶段(上石盒子组)从干旱陆相河漫湖、天然堤、泛滥平原、河口砂坝逐步转变为多层叠覆边滩和心滩环境;第六阶段(石千峰组)为干旱条件下大型湖泊三角洲、天然堤、边滩交替出现。这反映了植物群演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化的同步性。

2003 Vol. 5 (4): 461-474 [摘要] ( 2275 ) [HTML 1KB] [PDF 0KB] ( 115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475 谢庆宾 管守锐
从岩相古地理看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前景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余处露头剖面、150余口钻井剖面和12 000 km地震剖面资料,特别是最新的钻探成果,对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重新认识,通过岩相古地理编图,指出了侏罗系地层和沉积相的展布规律,确定了生油凹陷和储集砂体的分布位置,预测了侏罗系油气远景。早、中侏罗世的古气候条件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多个古凸起提供的多个物源,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形成,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滨湖席状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河道砂体、浊积扇砂体和近岸水下扇砂体等6种沉积类型和30个有利和较有利的储集砂体。众多半深湖—深湖区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确定了8个大小不等的生油凹陷,累积面积超过4000 km2。古地理的演化表明该区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最后指出冷湖地区、昆特依地区、马海尕秀-鱼卡地区等是今后勘探的有利地区。

2003 Vol. 5 (4): 475-485 [摘要] ( 2029 ) [HTML 1KB] [PDF 0KB] ( 228 )
486 石占中 吴胜和 赵士芹 马晓芬 邢维奇 郭沫贞 郑振英 刘卫林 贾玉梅
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官104断块古近系孔店组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

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官104断块为例,探讨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其一为渗流屏障和连通体分析,其二为渗流差异分析。研究区主要微相类型有心滩、辫状河道与河道间。渗流屏障主要为泥岩屏障和成岩胶结屏障。通过渗流差异分析将官104断块枣Ⅲ、枣Ⅱ油组辫状河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流动单元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心滩与辫状河道主体部位;Ⅱ类流动单元属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分布于辫状河道;Ⅲ类流动单元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河道侧缘及河漫滩溢微相;Ⅳ类储层流动单元主要为渗透性极差的非储集层。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工区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型。这一研究对于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3 Vol. 5 (4): 486-496 [摘要] ( 2067 ) [HTML 1KB] [PDF 0KB] ( 250 )
487 宋凯 吕剑文 凌升阶 王宏科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

应用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区内古地貌格局由“三斜坡、三河谷、两河间丘和一梁”组成,即姬塬东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宁陕河谷、蒙陕河谷、甘陕河谷,吴旗河间丘、金鼎河间丘和新安边梁。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下侏罗统延安组早期沉积。延10段属河流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沉积微相有主河道、支流河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延9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到湖泊环境,沉积相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相同的古地貌单元、不同的沉积环境,必然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古地貌油藏的形成除受油源、圈闭等基本条件制约外,古地貌沉积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也是形成不同类型古地貌油藏的重要条件。依据已探明油田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上覆地层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类型等多种因素归结出定边-吴旗地区古地貌油藏三种成藏模式,即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成藏模式、河间丘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和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

2003 Vol. 5 (4): 487-507 [摘要] ( 2154 ) [HTML 1KB] [PDF 0KB] ( 226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