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02年 4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2-04-01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1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本文是《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的继续。本文的基础是笔者等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的成果。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定量图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的地质资料,主要是蒙兴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因此,在本文中,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的岩相古地理图及其文字论述是定量的和比较精细的,其他地区的图件和论述则是定性的和概略性的。在中国中寒武世,早寒武世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仍未改变。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台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这5个古地理单元的范围与早寒武世的基本相同,但他们的次级古地理单元的特征却与早寒武世的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

2002 Vol. 4 (2): 1-11 [摘要] ( 2081 ) [HTML 1KB] [PDF 0KB] ( 382 )
12 杨瑞东 毛家仁 张位华 姜立君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2002 Vol. 4 (2): 12-18 [摘要] ( 1979 ) [HTML 1KB] [PDF 0KB] ( 335 )
19 邵龙义 何宏 彭苏萍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及奥陶系白云岩类型及形成机理

采用染色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微量元素分析、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及包体侧温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区寒武系和奥陶系白云岩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共划分出四种类型的白云岩:①泥粉晶白云岩,其m(Ca)/m(Mg)平均为3—10,Sr含量高(>300×10-6 ),m(Sr)/m(Ba)>>1,?13C值较高(-1‰—+1‰),18O值较低(-5‰—-8‰),沉积环境为潮上带云坪,为准同生作用阶段潮上萨布哈白云化作用形成。②含雾心亮边白云石的细晶白云岩,其m(Ca)/m(Mg)较低(1—2),Sr含量中等(100×10-6-200×10-6),m(Sr)/m(Ba) >1,?13C值在-2‰左右,18O值低,在-7‰左右,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浅滩,为准同生或早期成岩作用阶段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形成。③含明亮白云石晶体及钙质残余的钙质白云岩,其m(Ca)/m(Mg)较低(1左右),Sr含量最低(100×10-6左右),m(Sr)/m(Ba) < 1,?13C值最低(-1‰—-3‰),?18O值较低(-6‰左右),沉积环境为灰坪、云坪及开阔台地,为准同生或早期成岩作用阶段混合水白云化作用形成。④砂糖状白云岩,其m(Ca)/m(Mg)较低(1—2),Sr含量低(<100×10-6),m(Sr)/m(Ba)<1,?13C值较高(-1‰—+3‰),18O值较低(-5‰—-8‰),沉积环境多为浅滩,为晚期成岩作用阶段埋藏白云化作用形成。

2002 Vol. 4 (2): 19-30 [摘要] ( 2444 ) [HTML 1KB] [PDF 0KB] ( 324 )
31 鲜本忠 姜在兴 高凤珍
河南泌阳凹陷老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体系研究

核二段沉积时期泌阳凹陷总体处于从断陷向坳陷转换的过渡阶段。本文利用测井、钻井和C、O同位素等资料,研究了核二段各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相带分布、砂体展布以及沉积演化规律。核二段时期,泌阳凹陷发育5种沉积体系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正常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盐湖沉积体系。物源供给条件和古地形严格控制了泌阳凹陷各种沉积体系的发育。在陡坡带的中、西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而在陡坡带东部则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在东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西北部缓坡带则发育正常曲流河三角洲。借用C、O同位素数据估算核二段沉积时期平均古水温为28.17 ℃,最高46.8 ℃;环境指标Z值平均为126.84,表明核二段整套地层都为盐湖咸水沉积条件。从纵向上δ13C、δ18O及Z、t演化看,核二段地层演化表现为两个旋回:从三砂组底到二砂组底部为第一次湖水变咸、湖盆收缩,从二砂组底部到核二段顶为第二次湖水变咸、湖盆收缩。

2002 Vol. 4 (2): 31-37 [摘要] ( 1825 ) [HTML 1KB] [PDF 0KB] ( 270 )
38 佟彦明 郭成贤 危宇宁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事件沉积?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先后发生了热事件、冷事件、重力事件等突发性灾变沉积。早震旦世发育由河流作用与陆地冰川作用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晚震旦世则发育由两次台地—盆地—台地的海进—海退旋回形成的巨厚海相碳酸盐沉积。热事件沉积产物见于下震旦统莲沱组,夹于河流相沉积的砂岩及粉砂岩中。根据凝灰碎屑的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降落型凝灰碎屑和水携型凝灰碎屑两类。冷事件沉积产物为下震旦统南沱冰碛层,属低纬度低高程的大陆冰川沉积。重力事件可分为滑塌事件和浊流事件,其沉积产物均分布于上震旦统,夹在大套的深水碳酸盐岩中。其中滑塌事件的沉积产物主要为滑塌角砾白云岩(石灰岩),浊流事件的沉积产物主要为浊积颗粒石灰岩(白云岩)。

2002 Vol. 4 (2): 38-45 [摘要] ( 2105 ) [HTML 1KB] [PDF 0KB] ( 351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46 杨帆 邸宏利 王少依 孙玉善 申银民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储层特征及成因

利用岩石薄片、物性等分析资料,对库车坳陷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层岩石类型均为岩屑砂岩、含长石岩屑砂岩。岩石学总体特征为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岩石成分成熟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好。储集空间类型在东西向也有所差异,东部吐格尔明地区主要为次生—原生孔隙型,西部依南地区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储集性能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东部吐格尔明地区明显优于西部依南地区。影响本区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压实作用、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埋藏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的叠加加强了本区西部储层压实作用,但裂缝发育又使储集性能有所改善。

2002 Vol. 4 (2): 46-55 [摘要] ( 1832 ) [HTML 1KB] [PDF 0KB] ( 241 )
88 吕炳全 王红罡 李维显 劳秋元 徐国强 赵会民
东海陆架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基于东海陆架区的物探、化探和钻井等方面资料分析了陆架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东海陆架盆地具有叠合复式盆地的特征。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下叠置了中生代和古生代的盆地和含油气层,巨厚的前第三系地层为油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化探资料以及荧光、酸解烃和甲烷等指标表明,在诸如海礁凸起等高构造区有极好的油气异常显示,油气存在于前第三系之中。钻探证明,瓯江凹陷东侧(又称丽水凹陷)的侏罗系中有烃源岩,前古生界的变质岩中有油气显示。因此,海礁凸起、渔山凸起、瓯江凹陷东侧、长江凹陷与西湖凹陷之间以及浙闽隆褶带的前第三系是东海陆架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2002 Vol. 4 (2): 88-97 [摘要] ( 1945 ) [HTML 1KB] [PDF 0KB] ( 185 )
98 高岗 黄志龙 刚文哲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成藏期次研究

依南2构造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东段的依奇克里克背斜南部。通过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K—Ar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其与天然气藏成藏过程关系的研究,确定了依南2侏罗系气藏的形成期次和过程,建立了气藏的成藏模式。依南2气藏的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有机包裹体形成和后期气藏形成两个阶段。天然气注入开始于吉迪克末期—康村期,该阶段是包裹体形成的主要时期。康村中期以后可能是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气源岩天然气进入储集层的排烃方式是直接排气,进入储集层形成气藏。天然气运移距离短,散失少;并有良好的煤系泥岩作为盖层,保存条件好;因而形成了依南2侏罗系气藏,原生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储集层的物性。

2002 Vol. 4 (2): 98-104 [摘要] ( 1961 ) [HTML 1KB] [PDF 0KB] ( 220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56 孙镇城 杨革联 乔子真 杨藩 李东明 景民昌
我国咸化湖泊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对我国西北和东北(内蒙古东部)36个地点的新生代—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的433块标本进行了采样分析,在其中15个地点38块标本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10个属:Coccolithus, Reticulofenestra, Cyclicargolithus,Quadrum, Discoaster, Gephyrocapsa, Calcidiscus, Umbilicasphaera,Cotonocyclus, Watznaueria等,多数为原地沉积,也有一部分属于再沉积来源。由此可见,不能笼统地把所有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都当作海相或海侵的证据。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特点是:丰度低,数量稀少;属种分异度低;常与陆相喜盐水生生物共生。第四系和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属种往往是海相第四系或现代海洋中常见类型。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构造七心1井中—上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岩心中,发现Reticulofenestra bisecta。这是海相中始新世—渐新世沉积中标志化石。看来,利用钙质超微化石进行海、陆相地层对比探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离“统”一级的地层对比还有很大距离。

2002 Vol. 4 (2): 56-63 [摘要] ( 2278 ) [HTML 1KB] [PDF 0KB] ( 100 )
64 郑德顺 李守军
东营凹陷早第三纪介形类复合分异度研究

复合分异度不仅能表明化石群内属种的多寡,而且能反映各种个数分配是否均匀。它对划分生物群落和恢复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讨论了复合分异度的概念,并选用了信息函数熵H(s)作为分异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统计了山东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的介形类分析化验资料,并计算了东营凹陷现有资料井各时期的分异度值,做出了分异度等值线图。根据分异度的值及区域内的优势种,共划分出了各时期的11个生物群落,即Limnocythere armata(具刺湖花介)、Phacocypris huiminensis(惠民小豆介),Pseudocandona boxingsis(博兴假玻璃介),Camarocypris elliptica(椭圆拱形介),Huabeinia unispinata(单刺华北介),Camarocypris ovata(卵形拱星介),Huabeinia chinensis(中国华北介),Camarocypris ovata(卵形拱星介),Huabeinia chinensis(中国华北介),Cyprois mina(小型拟星介),Huabeinia obscura(隐瘤华北介)。个体古生态资料和复合分异度值对生物相划分和环境划分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生物群落划分出了东营凹陷各时期的沉积环境。

2002 Vol. 4 (2): 64-70 [摘要] ( 2128 ) [HTML 1KB] [PDF 0KB] ( 117 )
71 吕静 王宇飞 李承森
古炭屑与古森林火?

森林火普遍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它对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森林火培育出不同类型的植被:频繁的森林火导致草甸的形成,而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森林火的缺乏。古炭屑作为古森林火的遗迹,具有分布广泛、细胞结构保存完好以及原地埋藏等特点,为研究古森林火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古炭屑的出现与当时的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和地理状况有密切关系:干旱、少雨的气候常常伴随高频率森林火的发生,表现出古炭屑的数量增多;易燃物种组成的植被易发生森林火,古炭屑的出现也会增多,而耐火树种会降低森林火的强度,古炭屑则出现少。因此,从古炭屑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探讨古森林火的发生规律,进而推断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地理状况的演变。

2002 Vol. 4 (2): 71-76 [摘要] ( 1860 ) [HTML 1KB] [PDF 0KB] ( 157 )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77 吴根耀 陈焕疆 马 力 徐克定
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基于苏皖地区的基底性质、晚元古代—中生代特征的沉积—火成建造、区域成矿和构造专属性,结合古地磁资料,提出了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的观点。它以苏鲁洋与华北克拉通间隔。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建造及变形特征与扬子克拉通有差异。石炭纪末和早二叠世的沉积和生物群表明它当时是古特提斯洋域里的一个中间地块,此时它已独立于扬子克拉通之外。三叠纪时苏鲁洋发生过大规模的消减但未闭合,因而苏皖地块的晚三叠世植物群与扬子克拉通有较明显区别。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指胶辽地块)碰撞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该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与之有关。之后,苏皖地块成为亚洲大陆雏形的一部分。

2002 Vol. 4 (2): 77-87 [摘要] ( 2243 ) [HTML 1KB] [PDF 0KB] ( 451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