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1999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 1999-02-01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7 杨式溥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遗迹化石(或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是原产地环境条件的指示者,是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因此几十年前即用来研究古环境和古地理。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利用遗迹化石群落来解释古代环境和古地理条件:①陆相和海相遗迹化石群落的区别;②海陆过渡带环境的遗迹化石群落和海岸线的识别;③遗迹相的古环境和古地理应用,且讨论了Skolithos(石针迹)、Cruziana(克鲁斯迹)、Zoophycos(动藻迹)和Nereites(类砂蚕迹)四个遗迹相研究的新进展;④利用遗迹化石群落对一些地质事件的解释,包括一些沉积事件的解释以及判断缺氧和贫氧环境。

1999 Vol. 1 (1): 7-19 [摘要] ( 1758 ) [HTML 1KB] [PDF 0KB] ( 148 )
20 邵龙义 张鹏飞
广西来宾—合山一带晚二叠世海底扇浊积岩相

广西来宾蓬莱滩及合山马滩两地的晚二叠世地层中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如粒序层理、包卷层理、槽模、重荷模、碟状构造和滑塌褶皱等。通过对蓬莱滩合山组和大隆组以及马滩剖面的大隆组岩相特征的详细研究,提出来宾蓬莱滩晚二叠世合山组和大隆组以及合山马滩晚二叠世大隆组形成于海底扇环境,划分出具碟状构造的块状砂岩(B1)、块状砂岩(B2)、近基浊积岩(C)、远基浊积岩(D)、不规则互层的砂泥岩(E)、滑塌褶皱层(F)及含浮游生物化石的页岩、硅质岩(G)等岩相类型,同时归纳出外扇相组合、中扇舌状体相组合、中扇水道相组合、斜坡相组合及深切谷水道相组合等,还对这些海底扇浊积岩系的古地理意义做了讨论。桂中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和云开古陆之间在晚二叠世为一发育海底扇浊积岩的深水盆地,其中来宾—合山一带在大隆组沉积期处于水深约300~1 000 m的深水盆地环境,合山一带火山活动提供的火山物质及来自东侧云开古陆的陆源物质构成该区浊积岩的主要物源。

1999 Vol. 1 (1): 20-31 [摘要] ( 2417 ) [HTML 1KB] [PDF 0KB] ( 321 )
32 梅志超 孟庆任 崔智林 屈红军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格局演化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断裂带为界分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南秦岭在早古生代是扬子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在志留纪末曾因垂向隆升变为古陆。因其南缘长期处于地幔上涌的构造薄弱带,所以到泥盆纪首先从这里开始扩 张,并逐渐演化成有限洋盆,与扬子板块分离,成为独立的板块,内部也因拉张形成裂陷盆地与块断隆起相间的环境格局。其自南而北依次为安康古陆→旬阳-镇安盆地→小磨岭古陆→刘岭盆地。在盆地内堆积了从陆相到海相,从浅水到深水的各种沉积体系,组成向上变细和变深的充填序列。而在北侧,该板块仍在向华北板块下面俯冲。北秦岭南缘的弧前沉积体系记录了这种俯冲作用的演化。这种与早古生代十分不同的古地理格局标志秦岭造山带已进入了新的演化阶段。

1999 Vol. 1 (1): 32-40 [摘要] ( 2157 ) [HTML 1KB] [PDF 0KB] ( 266 )
61 江大勇 杨守仁
浙江沿海全新世海滩岩基本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浙江沿海全新世海滩岩是正处于中亚热带的海滩岩,迄今已发现有13处,主要出露于两侧为基岩岬角的小海湾潮间带中部的沙滩上,14C年龄主要为2 705 a±160 a BP~6 485 a±210 a BP。通过多学科手段的综合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基本特征及古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受海水作用影响产生的颗粒(如生活于潮间带-潮下带的贝类壳体及其碎片、近岸底栖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等生物碎屑、花岗岩岩屑等)、颗粒支撑结构及文石针胶结物是其最重要特征。在其形成过程中,适宜的地貌如处于有砂砾滩的小海湾中,充足的经海蚀搬运来的陆源岩屑、石英、长石,大量的海洋生物碎屑作为物源,合适的颗粒粒径,适中的水动力,基本稳定或缓慢下降的海面及较高的气温等,都是有利的条件。在海滩岩形成时期,浙江中、北部地区沿岸线基本稳定,或略微缓慢向海推进。东海沿岸流不是如今这种低温水团,其水温应比现今高5~6oC,最少应高2oC,而其低盐度性质则古今基本一致。同时,热带扩展到浙江中、北部地区,或者当时的气候分带性不如现今这么明显。

1999 Vol. 1 (1): 61-67 [摘要] ( 2093 ) [HTML 1KB] [PDF 0KB] ( 301 )
75 冯增昭 杨玉卿 鲍志东
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在各露头及钻井基干剖面的地层学及定量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早石炭世岩关期和大塘期以及晚石炭世威宁期和马平期的各种单因素图及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的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数据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甚至四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礁,为三级;在二级盆地中,又有三级台地,此三级台地中又有滩和礁,即为四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尤其是第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台地可区分为碳酸盐岩盆地、碎屑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为碳酸盐岩盆地、碎屑岩盆地、硅岩盆地、浊积岩盆地等,滩可区分亮晶颗粒滩、灰泥颗粒滩、混合颗粒滩等。石炭纪各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可概括为“有陆有海,海中有台地、盆地和斜坡,台地中有滩和礁,台地中又有盆地,盆地中又有台地,台地和盆地间有斜坡,台盆滩类型多样”。从早石炭世岩关期至晚石炭世马平期,岩相古地理演化呈现出继承性、发展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1999 Vol. 1 (1): 75-86 [摘要] ( 2594 ) [HTML 1KB] [PDF 0KB] ( 337 )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41 王东安 陈瑞君
东昆仑中段奥陶系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东昆仑中段诺木洪—香日德一带,大量出露层状、块层状凝灰质硅岩,主要产于火山熔岩之中及其上部,岩石致密,成层性好,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硅岩中有机质含量极微,SiO2含量多在77%~87%之间,相对偏低,而Al2O3,Na2O和K2O含量偏高。其中, w(Na2O)/w(K2O), w(MnO)/w(TiO2)远大于0.5,N(Al)/N(Al+Fe+Mn)比值在0.6~0.82之间。微量元素明显不同于地台型稳定沉积区形成的硅岩,其丰度显然与同时产出的火山熔岩丰度成正相关。其中,Rb,Zr,Hf,Ga,Th和Au明显偏高,而Ba,V,Cr,Cu,Pb和U等与生物或热水有关的元素则偏低。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仅为833 μg/g,轻稀土含量相对较富集,LREE/ΣREE比值一般在0.91~0.98之间,Eu负异常明显,形成“V”谷,很少出现Ce异常。δ30Si属于低负值范围(0‰~-0.4‰),87Sr / 86Sr初始值也比较接近沉凝灰岩,平均为0.7141。通过多种相关图解,均反映出硅岩的物质来源与和其共生的火山熔岩同源,且形成于火山岛弧带或活动大陆边缘带。

1999 Vol. 1 (1): 41-53 [摘要] ( 2249 ) [HTML 1KB] [PDF 0KB] ( 335 )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54 顾家裕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点产油气地区之一,对其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性能及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岩溶、裂缝发育、沉积和洞穴充填物分析研究,认为具渗透可溶性碳酸盐岩及温暖潮湿、多大气降水是岩溶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构造裂缝的发育为岩溶储层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裂缝性质及充填程度,本区裂缝可分为方解石完全充填张裂缝、方解石半充填张裂缝、泥质充填扭压性裂缝、未充填微细裂缝和缝合线5种,其中方解石半充填裂缝和缝合线对储层岩溶发育起重要作用。本区岩溶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可分为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过渡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底部及水平潜流岩溶带上部储集物性最佳。轮南地区发育的两期岩溶与石炭纪两次较大的海侵时间相一致。作者还研究了充填物的沉积特征,探讨了储层的演化模式。

1999 Vol. 1 (1): 54-60 [摘要] ( 2386 ) [HTML 1KB] [PDF 0KB] ( 404 )
68 郭正堂N.PetitMaire刘东生
全新世期间亚洲和非洲干旱区环境的短尺度变化

过去对北非和中国干旱区140 ka BP来环境演化的初步对比表明,两地的干旱度在万年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这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全新世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撒哈拉地区569个地表淡水指示物和我国北方干旱区158个古土壤和湖泊沉积的14C年代数据进行了时空频数统计分析,揭示出两地沙漠在全新世期间至少经历了三次同时性的、百年—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 叠置于季风气候对地球轨道变化响应的总体趋势上;沙漠在纬向上的进退主要受控于季风前沿的伸缩幅度, 说明两个季风系统的短尺度变化可能受统一因素控制。最为显著的干旱事件发生于约4 ka BP。两地干旱区在过去认为的6 ka BP 前后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并没有表现为稳定的湿润环境。我国过去发现的该时期不少的干旱证据被解释为高温所导致的强烈蒸发作用所致。但全新世中期的干旱期在热带的存在及其与冰心记录中低甲烷事件的吻合难以用蒸发来解释,而应与夏季风环流的减弱有关。

1999 Vol. 1 (1): 68-74 [摘要] ( 2204 ) [HTML 1KB] [PDF 0KB] ( 312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