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 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 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 池在内的剥蚀区— — —繁贵岛,自CSQ2 沉积晚期该岛被海侵海泛分割为铜陵北东的繁岛和南西的贵岛两部分,并 存续至 CSQ3 沉积末期;繁贵岛和繁岛、贵岛两侧以及繁岛与贵岛之间为海相、滨海平原相沉积区,发育有浅海 相碳酸盐、混有陆源碎屑的碳酸盐以及滨浅海和滨海平原陆源碎屑沉积,各沉积带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此外在 CSQ3 沉积晚期还发育有潮坪碳酸盐沉积。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区扩大,岛区缩小,沉积带类型及其空 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迁移摆动。沉积古地理的变化表明,在CSQ1 和 CSQ3 两沉积时期分别发育同沉积断裂 ( 带) , 后一期断裂横穿原繁贵岛而导致铜陵地区新生海区形成,构成可能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构造与古地理背 景。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 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 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水压破裂构造和粒序断层等,并综合出原地形成的 震积岩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液化砂岩脉段、液化角砾岩段、液化卷曲变形段、 震塌岩段以及液化均一层段,而球—枕构造和液化砂岩脉的形成主要与厚层泥岩夹砂岩有关,在震积序列的各 部位均可出现。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识别出液化角砾岩、震褶岩、震塌岩 3种类型的震积岩。震积岩 的识别,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体沉积的 “ 重力流”与 “ 牵引流”以及相应盐岩成因的 “ 深水成盐”与 “ 浅水成盐”的争论,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使这些问题逐渐趋于 明朗化。另外,震积岩是潜在的有利储集体,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主要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进行地震 成像。在一个相对的地质时间范围内,以测井和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的三级层序对比为基础,应用可视化属性 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精细刻画和解释,以揭示高分辨率储集层沉积体特征。经研 究,在齐家—古龙凹陷发育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相。在对该区沉积相地震成像的基础上, 探讨了嫩江组沉积体成因及地震地貌样式,揭示了嫩江组发育的典型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及河道变迁,指出砂岩 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下切谷、河口坝以及滩坝中,为在松辽盆地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提供了有利依据。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发育含大量介形虫化石的介形虫层,介形虫层的单层厚约5~200 cm 。 介形虫层具有低伽马、高电阻、低声波等测井响应特征。以测井资料识别介形虫层为基础,研究了介形虫层在 平面上不同相带及其在纵向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原因。介形虫层平面上主 要分布在大庆、龙虎泡—红岗阶地、黑帝庙等环坳带,盆地东部相对不太发育,滨浅湖是介形虫生存的有利环 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青一段上部及青二段。高频层序旋回控制了介形虫的繁殖与死亡,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 件主要发生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介形虫的群集性死亡与湖泊面积扩大无关,更与海侵事件无关。基准面下降造 成水体变浅、矿化度增高以及砂岩进入滨浅湖可能是导致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直接原因。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为 6段,整体表现为砂—泥间互的沉积结构,古气候是控制这种 沉积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利用孢粉分析法、黏土矿物分析法和特征元素分析法对全盆地 6个采样点、6个 层段的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研究表 明,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特征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发生的温热交替、干湿更迭:须 1段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该时期温度高、湿度大,为炎热潮湿气候;须 2段沉积时期,温度与须 1段沉积时期持 平或略低、湿度大幅降低,为温和干燥气候;须 3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比须 2段沉积时期高,炎热潮湿, 沼泽沉积发育;须 4段沉积时期,温度升高、湿度略有降低,气候温和干旱;须 5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 达到峰值,为整个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最炎热潮湿的阶段;须 6段沉积时期,温度降至最低、湿度有所下降,气 候温和干旱。
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煤矿和白山头剖面的孢粉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云煤矿剖面孢粉 组合中温带类型的花粉 ( 主要为莫米粉属、拟桦粉属、胡桃粉属)含量较高,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热带—亚热 带分子;白山头剖面的主要花粉类型包括与桦木科有关的三孔粉属及松粉属和杉粉属等裸子植物类型。通过对 这些孢粉类型的分布时代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认为乌云煤矿剖面及白山头剖面中观察到的含 孢粉地层的时代为古新世。
日本海南部郁陵海盆的 UB-2孔沉积物硅藻记录,反映了11000-28000 a BP 该区古海洋和古气候 的变化。对比日本海和格陵兰冰芯 (GRIP )δ 18 O数据,UB-2孔硅藻暖水种比率及淡水—海滨种含量变化清楚地 记录了氧同位素 3期 ( MIS 3 ) 、末次盛冰期 ( LGM) 、波令—阿勒罗德暖期 ( B/A)以及新仙女木冷事件 ( YD )等古气候事件。淡水—海滨种硅藻含量在末次盛冰期阶段明显升高及暖水种数量的显著减少,表明此时 日本海为低温、低盐的古海洋环境,这可归因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日本海当时相对封闭的海洋环境。 自 15200 a BP起,paralia sulcata含量逐渐上升,这可能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古环境变化有关,可以作为对马海 峡开启的标志。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是该区域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内蒙古黄旗海 H3剖面中发育黄旗海全新世高湖面时形成的湖相粉砂质沉积。对全样、77~20μ m 粒级、小于 20 μm粒级沉积物的 Rb、Sr含量,以及小于20 μ m 粒级样品中碳酸盐矿物种类及含量的测试结果 表明,全新世早、中期形成的湖泊沉积物中,自生富锶文石是Sr在沉积物中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各粒级沉积 物中Rb 、Sr含量与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关系表明:Sr 倾向富集于黏粒 ( < 4 μ m)中,可能与湖泊自生碳酸盐以泥 晶为主有关,而 Rb倾向富集于 4~28 μ m 颗粒粒级中,可能与其硅酸盐矿物碎化过程的特点有关;Sr 与 Rb存 在粒度效应,且二者粒度效应明显不同。Rb/Sr 与湖泊、流域的诸多过程及沉积物粒度效应有关,在不同湖泊演 化阶段,其具体的环境含义不同,这是湖泊沉积与风化壳的不同之处。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 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 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 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晶及微亮晶格架和晶间孔喉网络,其中含亮晶胶结物甚少。流花 生物礁- 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在成岩中—晚期中埋—深埋环境中,通 过进一步溶蚀、淋滤,产生大量溶蚀孔洞,从而形成白垩状孔隙储集层。论述了流花生物礁- 滩组合广泛发育白 垩状结构灰岩的证据、白垩状结构化产生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的证据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的形成机理。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获得勘探突破,对研究区成岩作 用及孔隙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对对大量的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进行综 合研究,认为研究区岩溶储集层经历了多期多类复杂的成岩作用,其中溶蚀 ( 或岩溶)作用、破裂作用、压溶 作用使原岩产生大量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其储集性,为建设性成岩作用;胶结充填作用和硅化作用降低了碳酸盐 岩的原生和次生孔隙度,为破坏性成岩作用;热液作用具有双重作用。岩溶储集层经历了 ( 准)同生期和早成 岩期海底成岩、近地表成岩及浅埋藏成岩阶段,后受加里东中、晚期—早海西期构造运动影响,遭受了几期长 短不一的暴露溶蚀,其后经历了中、晚海西期的波动性埋藏及中、新生代的浅—深埋藏成岩阶段,构成了中期 间隙开启型成岩演化系统。相应地,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形成—缩减期、缝洞发育期、缝洞缩减充填期和 裂缝、埋藏溶蚀—充填期 4个阶段。原生孔和早期溶孔大部分被胶结充填,不构成有效储集空间;加里东中、 晚期—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对研究区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溶蚀孔、洞、缝和构造破裂缝构成了英买 力—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主体;深埋溶蚀作用对先期储集层改造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储集层的非 均质性。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 (下白垩统泉 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 1.53 × 10 -3 μ m2,属于典 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 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 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鉴定。分析认为: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细砂岩和岩屑细砂 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大量有效储集空间,所占比例甚至可达25%;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 交代、溶解、破裂等成岩作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 A1期和A2期。压实、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生 孔隙遭到破坏,形成致密储集层;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不大;溶解、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使储集 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由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 使储集层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三肇凹陷低渗透储集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 GIS和3D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的二维古地理图的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 特征的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的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 的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的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的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 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 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的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的,生成的数字古高程模型能 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的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 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 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