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23年 25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3-08-01

“细粒沉积研究” 专题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细粒沉积研究” 专题
729 操应长, 梁超, 韩豫, 葸克来, 王俊然, 籍士超, 梅俊芳
基于物质来源及成因的细粒沉积岩分类方案探讨*
细粒沉积岩分类对细粒沉积岩系统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分类方案应当反映岩石组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方式,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细粒沉积岩物质来源多样,包括陆源碎屑来源、盆内化学沉淀来源、生物源、火山碎屑来源。不同盆地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存在巨大差异,同一盆地同种矿物也通常具有成因多样性。细粒沉积岩作为一种特殊岩石类型,综合考虑物质来源和沉积作用方式,笔者提出了细粒沉积岩四组分三端元分类方案,根据有机质含量分为高、中、低3大类,以陆源碎屑物质、内源化学沉淀物质、火山碎屑物质进行三端元划分,分为4类: 陆源碎屑细粒岩类、化学细粒岩类、火山碎屑细粒岩类、混合细粒岩类;并根据三级命名原则、合并命名原则、复合命名原则,分为11个亚类,岩石名称可根据岩石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命名。
2023 Vol. 25 (4): 729-741 [摘要] ( 823 ) [HTML 1KB] [PDF 17766KB] ( 220 )
742 邵龙义, 张天畅
泥质岩定义及分类问题的探讨*
泥质岩为细粒沉积岩的主要类型,但国内外对其概念及分类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这给学术研究带来诸多困扰。文中梳理了国内外沉积学发展中泥质岩相关概念和定义的变迁,并试图建立一个实用的泥质岩(mudrock)分类体系。欧美国家多倾向于使用“泥质岩”一词,用于指粒径小于0.063 mm的细粒陆源碎屑岩,包括粉砂岩(粉砂含量大于2/3)、泥岩(粉砂和黏土含量都不超过2/3)和黏土岩(黏土含量超过2/3),其中发育纹层的岩石称为页岩; 而前苏联学者则倾向于使用“黏土岩”一词, 用于指黏土矿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其中可劈裂成薄层的岩石称为页岩。国内外泥质岩及细粒沉积岩分类命名主要依据结构(粒级)、成分和沉积构造等特征,目前分类方案主要有2种,一种是多要素岩石综合分类方案,另一种是端元图式分类方案。笔者建议采用“泥质岩”一词作为细粒陆源沉积岩(物)的总称,指示主要由粒径0.004~0.063 mm的粉砂和小于0.004 mm的黏土组成的细粒陆源沉积岩; 采用三棱柱图解分类方法,以碎屑矿物(主要是长英质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和内源矿物为三端元,划分出细粒陆源沉积岩(泥质岩)和细粒内源沉积岩2个大类,前者可进一步分为粉砂岩、泥岩和黏土岩3个亚类,若具纹层和页理构造则称为页岩; 并以TOC含量0.5%2.0%为界,将细粒陆源沉积岩划分为贫有机质、含有机质和富有机质3类。期望该分类方案能够对泥质岩行业分类方案制定起到推动作用。
2023 Vol. 25 (4): 742-751 [摘要] ( 341 ) [HTML 1KB] [PDF 835KB] ( 185 )
752 刘惠民, 王勇, 李军亮, 张鹏飞, 张顺, 魏晓亮, 秦峰
济阳坳陷始新统页岩岩相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
济阳坳陷始新统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岩相类型多样、特征明显,近年来针对该套页岩系统取心10 100余米,为陆相断陷湖盆页岩岩相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综合利用岩心、薄片、XRD、地球化学等资料,以济阳坳陷为研究区,对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的页岩岩相类型、发育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系位于北纬亚洲季风气候带,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处于强烈裂陷欠补偿期,为典型的闭流咸化湖盆,发育巨厚层纹层发育的富碳酸盐页岩; 受湖盆古水介质(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性)和古物源条件复杂多变控制,发育了多类型页岩,包括碳酸盐页岩、混合页岩、黏土页岩和长英页岩4类,进一步综合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有机质丰度细分为富有机质纹层状碳酸盐页岩相、富有机质层状碳酸盐页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混合页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黏土质混合页岩相、富有机质层状长英质混合页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黏土页岩相、富有机质层状黏土页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相和含有机质层状长英质页岩相9种; 古气候、古物源和古水介质协同演化,与古地貌共同控制了岩相类型与展布,其中,古气候与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页岩发育的规模,古水介质与古物源控制了页岩岩相类型,古地貌与古物源控制了岩相分区分带差异化展布。建立了济阳坳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页岩分区分带差异化分布模式,可为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气勘探和相似地质背景下页岩成因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 Vol. 25 (4): 752-767 [摘要] ( 328 ) [HTML 1KB] [PDF 15180KB] ( 106 )
768 谢浩然, 梁超, 吴靖, 籍士超
火山活动对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火山活动在古生态环境及生物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的火山活动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三塘湖盆地地质历史时期的火山活动记录及世界各地的现代火山活动,解析了火山活动对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机制。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凝灰岩、沉凝灰岩、斑脱岩及含凝灰质沉积岩是火山活动的物质表现,本研究通过对其从宏观到微观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起一套多角度识别火山活动的剖面岩心—微观结构—全岩矿物—地球化学综合判断法。火山活动释放的营养元素导致海洋生物勃发、初级生产力上升,利于有机质积累,而有毒物质则危害生物生存,降低初级生产力。火山活动释放营养元素与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可能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最终结果。低强度火山活动促进生物繁衍,剧烈的火山活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的修复压力,最终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火山活动加剧水体缺氧,提高有机质保存效率。火山气体形成硫酸气溶胶增加行星反照率,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2023 Vol. 25 (4): 768-787 [摘要] ( 325 ) [HTML 1KB] [PDF 3670KB] ( 208 )
788 施振生, 王红岩, 赵圣贤, 周天琪, 赵群, 祁灵
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快速海进页岩特征及有机质分布*
快速海进页岩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是细粒储层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地震层位追踪、连井地层对比、X衍射全岩分析、总有机碳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快速海进页岩位于龙马溪组最底部,对应于笔石带LM1。该页岩石英平均含量49.3%(其中黏土级石英含量85%),方解石平均含量10.5%,白云石平均含量8.4%,黏土矿物平均含量23.4%。向盆地方向,石英含量增加,黏土矿物含量降低。快速海进页岩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页岩厚度0.5~2.8 m,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增厚。页岩平均TOC含量5.4%,由盆缘向盆地中心逐渐降低,纵向TOC含量剖面呈现4种叠置样式。该套页岩的矿物组成和厚度分布与沉积时期的快速海进、生物及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快速海进导致陆源供给减少,故页岩厚度较小; 生物及火山作用导致页岩以微晶石英为主,盆地中心厚度较大。该套页岩的高TOC含量与水体缺氧、低沉降速率和高初级生产力有关。水体缺氧导致有机质保存能力增强,低沉积速率可减弱有机质的稀释,而初级生产力高可增加有机质的供给。该套页岩TOC含量平面变化及叠置样式与水深有关。随着水深增加,有机质沉降过程中的降解和再循环增加,故TOC含量降低。同时,随着水深增加,沉积物可容空间增大,从而形成不同的TOC含量叠置样式。
2023 Vol. 25 (4): 788-805 [摘要] ( 289 ) [HTML 1KB] [PDF 4733KB] ( 82 )
806 张美洲, 朱筱敏, 姜振学, 朱德宇, 叶蕾, 谌志远
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侏罗系自流井组为例*
探讨陆相淡水湖盆页岩层段的有机质富集机理及主控因素,对于指导陆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的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发育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其有机质富集机理有待探索。以自流井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有机碳含量、干酪根镜检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对沉积古环境进行恢复并明确了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自流井组页岩的有机碳含量为0.29%~3.43%,平均值为1.32%。干酪根类型指数主要分布在24~52之间,平均值37,表明有机质类型为1型和2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古气候指标C值、Sr/Cu值、古风化指标CIA值以及古盐度指标Sr/Ba值表明,自流井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为一个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湖盆。湖盆水体的中等生产力为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富氧的底水环境导致有机质被氧化消耗不利于有机质的富集。TOC与多个古环境指标交汇图分析表明,自流井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到古生产力、古气候、沉积速率的控制。只有在相对潮湿的气候条件、相对较高的古生产力和适当的沉积速率背景下,有机质才会富集。氧化还原条件和盐度不是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这与海相页岩和陆相咸水湖盆页岩存在较大差异。
2023 Vol. 25 (4): 806-822 [摘要] ( 313 ) [HTML 1KB] [PDF 9569KB] ( 112 )
823 吕奇奇, 辛红刚, 王林, 罗顺社, 淡卫东, 冯胜斌
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及模式*
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砂体是深水盆地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录井及薄片鉴定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沉积演化过程以及沉积模式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长7段主要发育10种岩相、6种岩相组合和5种深水沉积类型,即滑动—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混合事件层、浊流沉积和深湖相泥质沉积; 并依据其岩相及组合特征、深水沉积类型将半深湖—深湖亚相划分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堤岸、朵叶体、水道间及半深湖—深湖泥6种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受外力作用开始失稳运动,经历了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浊流5个演化阶段,伴随着“流体转换分离”及“滑水作用”,致使重力流沉积从湖盆边缘至湖盆中心依次发育限制性水道—堤岸、非限制性水道—堤岸、朵叶体等沉积单元。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2023 Vol. 25 (4): 823-840 [摘要] ( 285 ) [HTML 1KB] [PDF 23872KB] ( 97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841 徐康, 宫晗凝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近年来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基于野外露头、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以三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分析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研究表明: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主要沉积环境为局限—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内发育潮间上带、潮间下带、局限潟湖及台内滩。蒸发台地内发育潮上带和蒸发潟湖。古地理格局由SQ1时期的西高东低,演变为SQ2-TST时期的东西高、中间低,最后在SQ2-HST时期转变为西低东高。岩相在雷口坡组沉积的早、晚期以云-膏岩组合为主,中期以灰-膏岩组合为主。川西广汉斜坡北部是雷四3亚段发育藻云坪岩性圈闭有利目标区, 川西梓潼凹陷西北部雷三2-3亚段、泸州古隆起周缘雷一1亚段是滩相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 川东北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之下是构造叠合不整合面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
2023 Vol. 25 (4): 841-855 [摘要] ( 399 ) [HTML 1KB] [PDF 10304KB] ( 102 )
856 乔丹, 时志强, 张翔, 李昌昊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等深流沉积特征*
现代海洋地质调查表明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附近存在等深流沉积体。然而,保存在地层中台地边缘的等深流沉积报道较少。通过野外露头宏观观察、实测及岩石显微观察,认为在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和石牛栏组中存在等深流沉积。在南川三泉、石柱金竹、武隆黄草场剖面中,小河坝组发育对称递变层理及具周期性变化的条带状构造; 在桐梓白杨树、坡渡剖面中,石牛栏组下部发育瘤状灰岩、泥质条纹—条带状灰岩,上部见薄板状砂岩。通过对小河坝组和石牛栏组的沉积特征与现代巴哈马台地、马尔代夫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等深流沉积特征对比,并参考经典深水等深流沉积特征,认为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存在等深流沉积,并在南川三泉地区发育等深积岩丘; 石牛栏组上部薄板状细—粉砂岩沉积体亦可能为等深积岩,其下部的条纹状灰岩也可能由等深流(底流)迁移有关的牵引流沉积作用而形成。上述认识为古代等深流沉积研究提供了实例,对探讨川东南地区古地理演化及油气储集层性质有积极意义。
2023 Vol. 25 (4): 856-871 [摘要] ( 266 ) [HTML 1KB] [PDF 11742KB] ( 90 )
872 刘圣乾, 何幼斌, 姜在兴, 罗进雄, 朱雪清, 朱青, 唐卫
湖相碳酸盐岩礁滩体系沉积特征、主控因素及成因模式: 以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为例*

湖相碳酸盐岩广泛存在于陆相湖盆之中,大型礁滩沉积体系的发育模式对湖相碳酸盐岩成因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钻井岩心、薄片、测录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分析了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常见7种岩石类型及4种岩性组合,可识别出藻礁、浅滩、灰泥坪及风暴沉积4种沉积微相。藻礁和浅滩共同构成湖相礁滩复合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顶部,相带主体呈NE-SW向展布; 灰泥坪主要发育于台地内部及剥蚀区附近; 风暴沉积在台地东南斜坡区上部较为发育。从高位域早期至晚期,礁滩体系由垂向加积为主演化为逐步发生侧向迁移,平面展布规模逐渐扩大至斜坡区上部。推测区域和全球相对温暖气候背景、古东亚季风气候条件下盛行的东南风、盆地构造及古地貌、湖平面升降、碳酸盐岩母岩风化及海侵作用等共同控制了该湖相礁滩体系的形成及演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湖相碳酸盐岩“气候—物源—盆地”系统成因模式,丰富了对湖盆大规模礁滩沉积体系形成机理的认识。

2023 Vol. 25 (4): 872-888 [摘要] ( 284 ) [HTML 1KB] [PDF 12534KB] ( 120 )
889 王珊, 曹颖辉, 闫磊, 杜德道, 马德波, 张翔, 陈志勇, 周慧, 杨敏, 白莹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蒸发岩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蒸发岩是寒武系盐下地层勘探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研究其分布特征、发育模式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薄片特征和钻井资料等,识别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蒸发岩的岩石类型,刻画了蒸发岩的平面分布和沉积相展布,并建立了蒸发岩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 (1)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蒸发岩以盐岩类和膏岩类为主,表现为下寒武统蒸发岩厚度小,仅在盆地西部局限分布,无聚盐中心,而中寒武统蒸发岩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均增大,以巴楚隆起为聚盐中心,呈厚层状在巴楚—塔中—塔北一带大面积分布。(2)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蒸发岩为缓坡背景下的潮上“萨布哈”和“滩后浅水蒸发潟湖”成因,吾松格尔组蒸发岩为局限台地背景下的潮上“萨布哈”成因; 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和阿瓦塔格组蒸发岩为蒸发台地背景下周期性封闭盆地“干化蒸发”成因,分布具有由内至外盐岩—膏岩—白云岩—泥岩的“牛眼式”沉积特征。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塔里木盆地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的认识,不仅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优质盖层预测以及有效储盖组合的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也为寒武系盐下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023 Vol. 25 (4): 889-905 [摘要] ( 260 ) [HTML 1KB] [PDF 6374KB] ( 77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906 杨尚锋, 鲍志东, 沈延伟, 高银山, 林艳波, 朱立华, 陈小宏, 丁圣, 朱博华, 齐晴, 李飞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河道砂岩储集层成岩演化及主要胶结物来源*
成岩作用直接影响储集层物性演化进而控制储集层品质,厘清储集层成岩作用的相对先后顺序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染色)薄片、扫描电镜(SEM)、阴极发光(CL)、X衍射、流体包裹体以及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河道砂岩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主要胶结物来源进行研究,并定量分析了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对粒间孔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延安组古河道砂岩储集层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平均孔隙度15.1%,平均渗透率19.5×10-3 μm2,属中孔低渗储集层; 先后经历压实、早期胶结、中期溶蚀、晚期胶结和晚期交代等成岩作用; 其中,铁方解石胶结物含量最高,高岭石分布最广泛。胶结作用是原始粒间孔隙体积减少的最主要贡献者,平均贡献量为37.5%;压实作用次之,平均贡献量为29.4%。方解石胶结物直接来源于与大气降水相关的成岩流体,白云石是早期方解石与薄煤层、泥岩热演化产物联合供源,铁方解石则直接来源于薄煤层和泥岩夹层的热演化产物。本次研究建立了姬塬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河道砂岩储集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可为后续深入勘探、开发提供储集层评价基础。
2023 Vol. 25 (4): 906-919 [摘要] ( 359 ) [HTML 1KB] [PDF 5202KB] ( 97 )
920 陈增裕, 刘睿, 谭秀成, 井翠, 聂舟, 衡德, 江定川, 文冉, 陈雷, 唐余锋, 唐奎
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内多源石英对页岩气富集的意义*

石英是页岩中的常见矿物,具有多种来源或成因,对于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判别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石英矿物来源及成因,开展了环境扫描电镜观测、X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相关研究工作。结果表明: (1)存在盆外、盆内碎屑石英以及自生石英3种石英类型。(2)盆外(陆源)碎屑石英高通量稀释了龙一31小层的有机质丰度,导致TOC随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3)盆内碎屑石英以浮游生物蛋白石骨架为主,与总有机碳(TOC)线性正相关,表明高丰度浮游生物与高有机质产率相耦合。但由于生物蛋白石相对于有机质在海底弱氧化或氧化背景中具有更高的保存效率,因此盆内碎屑石英与TOC的线性相关系数偏高。(4)与盆内碎屑石英相伴生的有机质生成了大量次生有机孔隙,导致盆内碎屑石英与孔隙度正相关。而黏土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石英填充了部分原生或次生孔隙,导致黏土成因自生石英与孔隙度负相关。该研究成果对长宁地区优化勘探开发部署、指导油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25 (4): 920-930 [摘要] ( 238 ) [HTML 1KB] [PDF 4142KB] ( 91 )
931 于洲, 胡子见, 王前平, 赵静, 吴东旭, 吴兴宁, 李维岭, 鲁慧丽, 朱文博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深层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深层白云岩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针对该套白云岩储集层的研究相对较少,储集层特征及成因尚不清楚,从而制约了勘探进程。基于此,依据地震、岩心、薄片、测井、物性数据、地球化学特征和CT扫描等资料,笔者对该套白云岩储集层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深层发育膏溶孔型、颗粒滩型和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集层,其中膏溶孔型白云岩储集层岩性为含硬石膏结核粉晶白云岩,孔隙由膏模孔和微裂缝组成,平均孔隙度为2.57%;颗粒滩型白云岩储集层岩性为砂(砾)屑云岩、鲕粒云岩和晶粒化颗粒白云岩,孔隙包含粒间(溶)孔、粒内孔、晶间(溶)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4.65%;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集层岩性为斑状粉晶白云岩和斑状灰质粉晶白云岩,孔隙为晶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2.54%。(2)膏溶孔型和颗粒滩型白云岩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准同生溶蚀作用和石盐充填作用共同控制,含膏云坪和颗粒滩沉积分别是这两类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关键,石盐充填作用是储集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 (3)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发育主要受生物扰动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前者为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集层发育创造基础条件,后者有利于晶间孔的形成与保存。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深层白云岩天然气的勘探,期望能为下步勘探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2023 Vol. 25 (4): 931-944 [摘要] ( 247 ) [HTML 1KB] [PDF 5438KB] ( 87 )
945 韩国猛, 刘炎鑫, 吴雪松, 纪友亮, 牟连刚, 杨朋, 段润梅, 袁雪花, 郭秋霞
中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研究:以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孔店组二段为例*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孔二段埋深普遍大于3000m,埋藏史较长、致密化严重,而成岩特征和孔隙演化问题是该区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沉积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以及基本的岩石矿物学理论和相关分析测试的基本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孔二段储集层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成岩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结合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地温埋藏史,建立了针对研究区中深层储集层成岩演化的序列; 建立了定量模型,利用“回剥法”在充分考虑沉积及不同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个成岩阶段的孔隙演化特征和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研究区孔二段储集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2-B期,储集层先后经历了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晚期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主要的储集层减孔因素并贯穿成岩过程始终。
2023 Vol. 25 (4): 945-958 [摘要] ( 242 ) [HTML 1KB] [PDF 22417KB] ( 82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