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01年 3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1-06-01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11 梁明媚 王宇飞 李承森
山旺中新世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定量研究

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世22.95 m厚的硅藻土沉积层位上,以10-30 cm为间距所采集的130块孢粉样品,鉴定出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的5个阶段:“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及碱性等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 同时,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旺中新世气候,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如下:年平均温度15.6-17.2℃, 最热月平均温度24.7-27.8℃, 最冷月平均温度 5.0-6.6℃, 温度年较差20.5-25℃, 平均相对湿度72-75%, 年平均降雨量1162-1308 mm, 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148-180 mm, 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16-59 mm, 最干及最湿月份降雨量的差值81-153 mm, 最热月份的平均降雨量108-111 mm。山旺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波动范围为:年平均温度波动约3℃左右,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100 mm左右。总体反映山旺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冬季凉爽,夏季炎热。

2001 Vol. 3 (3): 11-20 [摘要] ( 2029 ) [HTML 1KB] [PDF 0KB] ( 110 )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21 刘 训
天山-西昆仑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史--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及邻区不同地体的沉积-构造演化

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本文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总体来说,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的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的活动为主导因素,到古生代末,北方形成统一的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侧陆块的碰撞而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的形成,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的碰撞产生的不同效应,形成了本区现代的盆山构造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演化历史。

2001 Vol. 3 (3): 21-31 [摘要] ( 2261 ) [HTML 1KB] [PDF 0KB] ( 353 )
32 吴浩若 邝国敦 王忠诚
志留纪以来的云开地块

桂南-粤西的云开地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交汇处。其变质基底仅出露于两广边境的云开大山地区,但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分布广泛,甚至跨越北部湾。地块北缘的古生代深水沉积带,也延展到越南东北沿海地区。云开地块的范围,可能西起红河三角洲,东达珠江三角洲。晚古生代时,它可能为地处南纬低纬度海域的碳酸盐台地。古南海于中晚二叠世开始张开,使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地体碰撞,形成云开北缘的造山带。中晚三叠世,古南海的进一步扩张和桂西-越北的古特提斯向南消减,又形成晚二叠世造山带以北的印支期岩浆弧和磨拉石。也是东古特提斯闭合过程的重要部分。新生代早期南海张开前,古南海北侧的南沙地块可能和云开地块相接,总面积可能超过50万km2,在东南亚地质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2001 Vol. 3 (3): 32-40 [摘要] ( 2339 ) [HTML 1KB] [PDF 0KB] ( 298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41 张琴 王贵文 朱筱敏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测井沉积相研究

本文就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测井沉积相研究进行了探讨。主要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及成像测井资料为核心的测井相序列去分析和判断沉积类型以及沉积相。经过ANN岩相处理,看出典型的三角洲沉积岩相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分之河道及分之河道间,将其结果与录井剖面对比,符合率非常高,为区域上关键井的相序分析及沉积体系分析提供了连续的较准确的岩相依据。通过古水流系统的确定,看出研究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克拉美丽山以北地区。南部北三台地区以南存在次要物源。最后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处理解释的岩性剖面、岩心刻度下处理出来的沉积学倾角解释成果(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和ANN岩相处理解释成果,建立起了阜东斜坡区关键井目的层段的测井沉积亚、微相模型。

2001 Vol. 3 (3): 41-47 [摘要] ( 2018 ) [HTML 1KB] [PDF 0KB] ( 389 )
49 胡宗全 朱筱敏 彭勇民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物源及古水流分析

通过岩石岩屑组分分析、重矿物组分分析、倾角测井、地层厚度分析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进行物源及古水流方向分析。岩屑组分分析指示着大致的物源前进方向,重矿物分析明确了物源泄入的主要通道,倾角测井在单井点处对古流向有相当高的表现精度,但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数据平面覆盖率较低和分布密度差异大的缺陷,而运用地震层位解释所得的地层等厚度图则可以在较大尺度上的二维平面内推测沉积时期的古地形,进而可以推测古流向,但它仅是一种间接预测方法,存在局部古流向预测精度较低的不足。文中综合各种方法,将直接预测方法的高精度和间接方法的高覆盖能力结合起来,对古流向作出较高精度的预测。在古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冲积扇-辫状河-河泛平原沉积体系的沉积相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于水流能量保持能力差的冲积扇,其古流向应该沿短轴陡坡降方向,即大致为SEE方向,而对于水流能量保持能力较强的辫状河来说,其古流向应该沿长轴缓坡降方向,即为SE甚至SSE方向。该模式的提出对于提高地震相-沉积相的转相精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1 Vol. 3 (3): 49-54 [摘要] ( 2052 ) [HTML 1KB] [PDF 0KB] ( 295 )
55 吴跃东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Ⅱ类沉积层序和二个Ⅰ类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二个Ⅰ类沉积层序皆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组成三元结构。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演化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2001 Vol. 3 (3): 55-62 [摘要] ( 2147 ) [HTML 1KB] [PDF 0KB] ( 349 )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67 贾进华 顾家裕 郭庆银 皮学军 王月华 邹义声

克拉2气田是我国陆上勘探发现的最大气田,它的发现奠定了塔里木盆地做为我国 “西气东输” 重要天然气基地的资源基础。克拉2气田产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和白云岩,其中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厚度为220.3-285.2m,孔隙度为1.1-22.4%,平均12.83%;渗透率为0.004-1770.1×10-3μm2,平均51.46×10-3μm2。砂岩储层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通过钻井和露头剖面沉积相对比,克拉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第三段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重力流和浅湖泥等,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和褐色泥岩为主;第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有水下辫状河道、河口砂坝和分流间湾等微相,以棕褐色中细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第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主要有远端辫状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以棕褐色中细砂岩为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时期,古气候以干旱炎热为主,北部发育多个扇体,在平面上相互连接、叠置形成多个物源出口,形成了一系列由辫状河道组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而非单一辫状河流形成的沉积体,从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稳定砂体。沉积微相对比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是由互相切割的多个辫状河道砂体叠置而成,各段微相在横向上分布十分稳定,各砂体互相连通、连续性好,泥岩夹层薄、不连续,空间上具有厚度大、分布广、连续性好、物性好和隔夹层少的特点,为一套优质天然气储层。

2001 Vol. 3 (3): 67-75 [摘要] ( 2342 ) [HTML 1KB] [PDF 0KB] ( 322 )
89 过仲阳 陈中原 王张华 宋保平 陆衍
长江河口地区地下水咸、淡水界面的动态变化研究

本文对长江河口地区1960~1985年间78口钻井中的各层承压水进行了245个水化学样品测试,分析内容包括K+、Na+、Ca2+、Mg2+、NH4+、Al3+、Cl-、HCO3-、CO32-、SO42-离子含量以及酸碱性、温度等项目。其中第I层有样品24个;II层有63个;III层有53个;IV层有70个;V层有35个。测试时采用平行双样进行精度控制,水质分析的结果,按阴阳离子毫克当量总和的平衡关系进行检查,超出允许误差及时进行复检。
为了研究各承压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分布的变化,我们将矿化度作为水质指标,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本区第四纪地层中各含水层水质的时空分布格局主要受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控制;IV、V含水层中的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可能受上层咸水通过越流污染下层淡水所致。对II、III含水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阶段水质分布的分析发现,含水层内淡水区在上海市区有向东南和西北方向明显扩展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上海市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压缩,并开展了人工回灌(均为淡水),从而阻止了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市区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等问题。

2001 Vol. 3 (3): 89-96 [摘要] ( 2019 ) [HTML 1KB] [PDF 0KB] ( 387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76 毛俊莉 张凤莲 鞠俊成 徐静雪 王丽君
 辽河西部凹陷鸳双地区沙二段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沙河街组二段是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主力含油层系,以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要油气储集体,其油气的富集程度除与丰富的油源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沉积储层条件。不同的沉积微相,沉积水体条件不同,形成的砂体粒级、分异性及孔隙结构不同,原生孔隙发育条件不同;埋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进一步改变或改造着扇三角洲砂体的储集性能。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改造使储层孔、渗性明显降低;溶解、溶蚀等建设性改造有利于深层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探索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与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的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和有利储层预测,对研究区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1 Vol. 3 (3): 76-82 [摘要] ( 1928 ) [HTML 1KB] [PDF 0KB] ( 219 )
83 杨雷[1] 梅志超[2] 熊伟[3]
陕北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含油气性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以河流-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依据野外剖面和井下资料,本文对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出了四个三级层序,其中一个属于湖相层序,另外三个为冲积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三个体系域,它们分别是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每个体系域由不同的相组合构成,呈现不同的堆砌样式。湖相层序和冲积层序的层序界面和层序内部单元的构成特征均不相同。由于河流冲刷在陆相地层中普遍发育,以冲刷面为层序界面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砂体厚度的展布和相的构成等,而且纵向的比较也很重要,纵向的相变是划分陆相层序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大洪泛面和水进面在冲积地层中较难确定,往往以一套地层的出现为标志,而不是某个单层为代表。在陕北地区延长组陆相层序地层中,控制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陕北地区陆相层序对盆地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层序控制了生储盖的组合;2、层序控制着储层的展布;3、层序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2001 Vol. 3 (3): 83-88 [摘要] ( 2037 ) [HTML 1KB] [PDF 0KB] ( 171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