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10年 1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0-02-01

综述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综述
1 吴熙纯 王权锋 Sun Shaoqing
碳酸盐岩白垩状结构成岩环境及白垩状结构化成因

白垩状结构碳酸盐岩是一种白色或淡色疏松、酥脆、多微孔的灰岩。狭义白垩状结构灰岩是指深
水盆地、陆棚斜坡及内台地局限海相(如湖)中形成的白垩状微孔隙灰泥岩及粒泥岩基质。广义白垩状结构
灰岩指盆地相和陆棚相中包括生物礁、滩的各种沉积体内各种沉积组构产生的白垩状灰岩,也包括白垩状去白
云化灰岩及 (真)白垩。综合各国学者的有关研究资料,建议将白垩状结构化定义为:“ 碳酸盐沉积物和碳酸盐
岩中的镁方解石和文石在不同成岩阶段通过新生变形而转变成低镁方解石微晶和微亮晶格架,并在其中产生和
保存晶间孔喉网络的作用;强化白垩状结构化是指微晶和微亮晶格架受到进一步溶蚀和淋滤,从而形成次生溶
蚀孔隙网络的作用” 。论述了世界各地的地史中不同成岩阶段白垩状结构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的例证和白垩状结构
化成因。

2010 Vol. 12 (1): 1-16 [摘要] ( 2221 ) [HTML 1KB] [PDF 2944KB] ( 743 )
17 牛新生  王成善
异地碳酸盐岩块体与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及展望

异地碳酸盐岩块体是指已固结或半固结的、经过一定距离搬运再沉积而产于正常沉积地层中规模
较大的碳酸盐岩块,它和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均属于再沉积碳酸盐岩。文章分析了岩崩、岩屑崩坍、海底滑坡、
滑塌和碎屑流沉积的过程,讨论了异地碳酸盐岩块体的沉积机制;归纳了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形成的主要地质背
景,认为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可见于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海山和前陆盆地等地质环境中;着重介绍了
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和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的研究进展,即线源式的碳酸盐岩裙沉积和点源式的碳酸盐岩海底扇
沉积;最后,阐释了滑来岩块、滑塌堆积和碎屑流沉积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孤立碳酸盐岩块体的搬运沉积机
制,对比区分了碳酸盐岩裙沉积和碳酸盐岩海底扇的沉积特征,认为它们在斜坡环境、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特征
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2010 Vol. 12 (1): 17-30 [摘要] ( 2010 ) [HTML 1KB] [PDF 1520KB] ( 1003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31 曹养同 刘成林  杨海军 顾乔元  焦鹏程  卢玉红
库车盆地古近系—新近系蒸发岩沉积旋回识别及对比

库车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根据蒸发岩沉积旋回的变化,即由于盐湖水体
从淡—咸—盐—咸—淡的旋回变化,相应地沉积物发生由碎井的屑岩—膏岩—盐岩—膏岩—碎屑岩的变化。考
虑钻井的分布位置及其剖面在时代上的完整性,选取盆地中 13口井的钻井剖面进行沉积旋回识别和对比,共识
别出 5个蒸发岩沉积旋回,其中库姆格列木群两个,苏维依组一个,吉迪克组两个。通过对比,确立了以东秋8井剖面为库车盆地蒸发岩沉积旋回对比的标准剖面,初步分析认为,盆地蒸发岩沉积旋回的沉积区迁移特征,
应受盆地基底控制和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变化的影响。古近系蒸发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新近系吉迪克组沉
积时期,盆地西北部转为陆源碎屑岩沉积 ( 西南部发育少量蒸发岩) ,而东部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显示出东西分
带的特点。在始新世末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影响下,库车盆地自苏维依组沉积时期蒸发岩沉
积中心就已经开始迁移,迁移中心一分为二,自盆地北西分别向南、向东移动,形成两个沉积区,吉迪克组沉
积时期在上述两个沉积区继续发育盐岩、膏岩沉积。

2010 Vol. 12 (1): 31-41 [摘要] ( 2187 ) [HTML 1KB] [PDF 676KB] ( 994 )
42 钟大康  王招明 张丽娟 李 超  吴 丹  彭伟民  王兴明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演化

通过岩心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地震反射资料,认为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侏罗系为冲积扇、辫
状河、三角洲与湖泊沉积体系。下侏罗统阳霞组主要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其中冲积扇主要发育于盆地的
边缘,即研究区西部的英买力、北部的轮台及其西侧、东部的库南地区。冲积扇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灰褐
和紫红色块状砾岩、砾状砂岩及含砾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磨圆程度低。多个冲积扇向盆地内演化为
辫状河沉积,发育各种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其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细砾岩,垂向上具
有非常典型的下粗上细的 “ 二元结构”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具有明显的箱形特征,辫状河主体自西向东发
育。到阳霞组沉积晚期,在草湖地区演化为薄层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的湖泊和含煤湖沼沉积;中侏罗统克孜勒努
尔组为三角洲沉积;上侏罗统普遍被剥蚀。早—中侏罗世盆地经历了水体由浅到深的沉积演化。

2010 Vol. 12 (1): 42-48 [摘要] ( 2462 ) [HTML 1KB] [PDF 989KB] ( 925 )
49 谭秀成 牟晓慧 罗 冰 刘 宏 刘晓光 丁 熊 吴晓庆 吴兴波
四川盆地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台内鲕滩的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鲕滩气田的发现,激励了人们重新认识台内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勘探
前景。根据野外露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南部飞仙关组一段的台内鲕滩具有发育向上变浅序列
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3m、横向连续性较差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沉积期古地貌、古水深、海水动荡程度以及古海
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对台内鲕滩的控制作用,并把滩体的发育阶段分为雏滩期 ( 低速建造期) 、滩核期 ( 高建造
期)及衰亡期3个阶段。结果表明,在缓慢等效的海退过程中,处于高能沉积界面附近的水下古高地有利于台
内鲕滩的形成,继承性的泸州古隆起核部是区内有利的滩体发育区,形成的台内滩体具有一定的厚度规模和较
大的分布面积。这一认识可为该区飞仙关组台内鲕滩的下一步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支持。

2010 Vol. 12 (1): 49-55 [摘要] ( 2496 ) [HTML 1KB] [PDF 862KB] ( 903 )
57 赵 宁 邓宏文 王训练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二段潜山周缘滩坝及物性特征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录井和测井分析,对沾化凹陷沙二段进行划分和
对比。在识别和划分不同沉积相的基础上,结合古地理、古水深、物性和油气显示资料,着重对碎屑岩滩坝和
生物滩沉积特征和储集层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生物滩和砂滩分布于平坦、开阔环境中,单层厚度薄,
分布面积广;砂坝形成于有一定坡度和地形起伏的环境中,单层厚度大,分布局限。② 古地貌和基准面旋回是
断陷盆地潜山周缘滩坝储集层物性的主控因素。③ 潜山西侧生物滩物性最好,面积广、厚度薄,物性最有利;
其次为东侧砂坝和砂滩,面积局限,厚度大,物性次之;北侧生物滩和砂滩物性较差,面积较广,厚度较大。

2010 Vol. 12 (1): 57-68 [摘要] ( 2119 ) [HTML 1KB] [PDF 4320KB] ( 809 )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69 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
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不同学者对体系域的分类及体系域界面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体系域的发育和分布上,不
同盆地都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滨线迁移类型决定了特定沉积趋势下地层单元的外形和堆积模式,即体系域
类型。文中把体系域划分为常规体系域和非常规体系域两大类,常规体系域指经典层序地层学中定义的常见体
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或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这些体系域与基准面 ( 相对海平面或相对
湖平面)变化引起的滨线迁移密切相关。非常规体系域泛指常规体系域以外的与特定沉积环境相关的所有体系
域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中的高可容空间体系域和低可容空间体系域、缓坡背景下滨浅海的强制海
退体系域、大陆架背景下浅海—深海体系的下降期体系域、滨浅海( 湖)环境的海退体系域( 或湖退体系域) 。
体系域和基准面关系的可预测性使得层序地层学成为一种寻找盆地内自然资源的极为有效的工具,通过它可以
追踪盆地演化不同体系域阶段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帮助认识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矿床以及油气储集层、烃源岩和
盖层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发育区。这也导致了油气勘探从构造圈闭向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转变。

2010 Vol. 12 (1): 69-81 [摘要] ( 2810 ) [HTML 1KB] [PDF 8162KB] ( 695 )
82 杨 帆  于兴河 张 峰 李胜利  任小军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带特征与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及主控因素

蠡县斜坡是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西部的一个古近系构造—沉积型斜坡,该斜坡南、北两个区域由于
构造活动强弱程度的不同以及物源供给充足程度的差异,使其在斜坡类型、层序地层的对称性、湖平面的变化
及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均有不同。主要表现为斜坡北部具有构造—沉积型斜坡的特征,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
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坡折明显,层序地层格架具明显的三分性,发育了构造控制下的以高位体系域占优势的不
对称层序,以顺流加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沙二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减弱,物源供给控制了层序的发育
特征,由于北部物源欠发育,泥层厚度较大,以 “ 泥包砂”为特点;沙一段沉积时期北部由于物源供给不足,
A/S值逐渐加大,导致地层退积明显,在湖泛时期沉积了一套较厚的砂岩。而南部为典型的单斜型沉积斜坡,
斜坡区不发育坡折,缺少低位体系域,沉积了以前积为主的三角洲体系;在沙二段沉积、沙一段沉积时期,物
源供给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南部受主物源影响,形成了大套分布广泛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以 “ 砂
包泥”为特征。

2010 Vol. 12 (1): 82-89 [摘要] ( 2721 ) [HTML 1KB] [PDF 1180KB] ( 940 )
90 张 巍 鲁 静 李英娇  王建勇  邵龙义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
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
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 SⅢ1 、SⅢ2 、SⅢ3及 s Ⅲ4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
最好,形成于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 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
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
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
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 TST末期的 3号煤层。

2010 Vol. 12 (1): 90-96 [摘要] ( 2359 ) [HTML 1KB] [PDF 862KB] ( 844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97 孟元林  高煜婷 吴河勇  王 成  修洪文 张安达  李亚光  姜文亚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区域成岩规律及影响因素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
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
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分别划分了它们
的成岩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具有 “ 东强西弱,古强新弱”的成岩规律,盆地
东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大,地温梯度高,成岩作用强;盆地西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小,地温梯度低,成岩作用弱;
泉三、四段的地层时代相对较老,在埋深相同的情况下,成岩时间较长,成岩作用相对较强。

2010 Vol. 12 (1): 97-106 [摘要] ( 2429 ) [HTML 1KB] [PDF 4794KB] ( 817 )
107 王伟力 刘洛夫  陈利新 罗春树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及有利区带预测

为探讨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寻找有利储集层的分布规
律,作者分析了近几年该区的油气勘探资料,恢复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所引起
的地层抬升、变形以及断裂作用对于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型储集层及改变储集层原有物性起着建设性作用;优势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控制研究区油气藏的分布;加里东期存在 2套风化壳岩溶,这 2套岩溶制约了与岩溶有关的
储集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至水平潜流带区域。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储集
层的分布,认为有利区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 2条大的走滑断裂以及桑塔木断垒带附近。

2010 Vol. 12 (1): 107-115 [摘要] ( 2351 ) [HTML 1KB] [PDF 1500KB] ( 914 )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116 杨国臣 于炳松 陈建强 李善营 姚纪明 吴云辉
川西盆地下白垩统古流向逆变及沉积地球化学响应

通过对川西盆地下白垩统古流向的研究发现,川西盆地东缘在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的平均古流向为
142 °~145 ° ,中、晚期沉积的平均古流向则为264 °~288 ° ,说明古流向发生了逆变。下白垩统泥质岩稀土、微
量元素丰度的纵向变化表明,与此古流向逆变过程相对应沉积层段的元素丰度产生了明显的相对异常。这一地
球化学异常既为该古流向逆变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也揭示了该现象具有很好的、区域性的沉积地球化
学响应。

2010 Vol. 12 (1): 116-126 [摘要] ( 2347 ) [HTML 1KB] [PDF 6208KB] ( 774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