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15年 1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5-04-01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碳酸盐沉积专题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古今地理环境及人类文明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143 余宽宏,金振奎,李桂仔,何苗,郭秀娟,杨婷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洪积砾岩特征及洪积扇演化

通过岩心观察,将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砾岩分为杂基支撑角砾岩(砾石成分同基岩)、弱胶结砾岩(严格意义上未胶结成岩)、泥质杂基支撑砾岩、砂砾质支撑砾岩和分选极好的细砾岩几种类型。通过岩心岩石特征与现代洪积扇沉积物特征对比,确定了每一类砾岩的形成环境。克下组沉积早期,气候干旱,洪积扇为干旱型,可与现代扎伊尔山山麓洪积扇(堆)沉积物特征相类比。克下组沉积后期气候变得潮湿,洪积扇类型逐渐转变为以河流作用为主,可与阜康市白杨河洪积扇沉积物特征相类比。克下组洪积扇在垂向上为向扎伊尔山后退的沉积序列。

2015 Vol. 17 (2): 143-159 [摘要] ( 1538 ) [HTML 0KB] [PDF 6029KB] ( 598 )
160 吴因业,冯荣昌,岳婷,姚根顺,张惠良,马立桥
浙江中西部永康盆地及金衢盆地白垩系冲积扇特征
浙江众多中小型白垩纪盆地中,分布着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的白垩系上部地层。作者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地区永康市和义乌市境内的2条剖面进行了研究,即金衢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铜山岩中戴组剖面和永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方岩景区方岩组剖面,认为其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具有多套沉积旋回的陆相碎屑岩准层序组,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有紫红色凝灰岩及深灰色玄武岩;上部棕褐色钙质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产恐龙化石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中扇根亚相的砂砾岩为槽流沉积和辫流水道沉积,扇中亚相的片状或席状砂岩为漫流沉积,漫流成因的片状或席状砂岩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此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小盆地白垩系扇根—扇中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015 Vol. 17 (2): 160-171 [摘要] ( 1101 ) [HTML 0KB] [PDF 24623KB] ( 350 )
172 梁薇,牟传龙,周恳恳,葛祥英,陈超,徐鹏辉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纪第三世—芙蓉世古地理
中上扬子寒武纪第三世—芙蓉世台地相与滩相分布区是中上扬子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利用野外露头资料、钻井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识别出潮坪相、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5种沉积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寒武纪第三世—芙蓉世古地理图,并探讨了储盖层的沉积地质条件。(1)第三世,发育大规模潟湖的局限台地广阔分布,西部为混积潮坪,台内及台缘发育滩相沉积。东南缘未形成完整的台缘带,湘西北一带为混积陆棚环境。东南缘向东,碳酸盐沉积物减少。(2)芙蓉世,随着海退的持续,隆起区扩大,深水盆地范围减小。中上扬子地区形成了镶边碳酸盐台地,浅滩沉积大量发育。(3)第三世—芙蓉世,以大套的厚层至块状的白云岩为主、分布广阔的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发育鲕粒及砂屑浅滩沉积的台地内部及边缘,均是有利的储集层沉积区。第三世广泛发育的潟湖沉积白云岩夹膏质白云岩、白云质膏岩、膏岩和粉砂岩,厚度较大,是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纪重要的盖层沉积区。
2015 Vol. 17 (2): 172-185 [摘要] ( 1095 ) [HTML 0KB] [PDF 15437KB] ( 391 )
186 李俊武,杨承锦,李凤杰,吴永良,代廷勇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物源分析
物源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相关资料调研的基础之上,对研究区碎屑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砂地比和阴极发光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震资料,确定出研究区新近系物源方向:鄂博梁Ⅰ号构造带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的阿尔金山,而位于其西部的东坪构造带与鄂博梁Ⅰ号构造带物源区不同,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物源区;鄂博梁Ⅱ号构造带属于混源区,同时受到2个方向物源的影响,分别是北部的阿尔金山方向和东北部的小赛什腾山方向,前者穿过鄂博梁Ⅰ号构造带到达该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后者穿过冷湖一、二、三号构造带到达该地区,为次要物源区;鄂博梁Ⅲ号构造带物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方向的赛什腾山,其是穿过冷湖六、七号构造带到达该地区的,并未受到来自南八仙方向 “古鱼卡大型古河流三角洲”物源的控制。
2015 Vol. 17 (2): 186-197 [摘要] ( 879 ) [HTML 0KB] [PDF 6815KB] ( 420 )
碳酸盐沉积专题
198 施开兰,陈芳文,段卓,罗思聪苏成鹏,马腾,唐浩,谭秀成
重庆北碚和平水库剖面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湖相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一直是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针对该层位的研究已逾半个世纪,但岩石类型分类粗略、沉积环境及储集岩类型认识不清等问题是导致该层段致密油勘探未获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鉴于此,笔者等开展了对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北碚和平水库剖面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的研究。研究发现,该剖面大安寨段为湖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由5大类岩石组成,可细分为14种岩石类型。碳酸盐岩厚度占剖面总厚度的60%以上,以泥晶灰岩为主,介壳灰岩和介屑灰岩次之;在纵向上形成了4个较为典型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根据各岩石类型宏观、微观沉积特征及岩石纵向组合形式,进一步分析了各岩石类型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北碚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沉积时期为滨、浅湖环境,以低能碳酸盐沉积为主;高能与较低能环境成因的介壳滩并非碳酸盐沉积的主体。湖泊进入碳酸盐沉积阶段和钙质骨壳生物的大量繁育是大安寨期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晶介屑灰岩和泥晶白云岩可能是川东地区致密油的储集岩类,在今后的勘探中,应提高对滨浅湖环境、易受大气淡水改造的岩石类型的重视程度。
2015 Vol. 17 (2): 198-212 [摘要] ( 1184 ) [HTML 0KB] [PDF 4053KB] ( 451 )
213 马腾,谭秀成,李凌,曾伟金民东,罗冰,洪海涛,杨,雨
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
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剖面资料和钻井资料的研究,结合对部分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系统观察和取样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颗粒滩主要由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构成;颗粒滩以未暴露浅滩为主,发育向上变浅和向上变深2类垂向序列。川中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的颗粒滩的横向规模大、层位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好,其余地区颗粒滩多表现为点滩且规模较小。研究区龙王庙期总体上为西浅东深,西南缘、西北缘和北缘为古陆环抱,盆内呈“一隆两坳”的古地理格局。颗粒岩在古地貌高地具有广覆式“五线一带”的平面分布样式。川中古隆起、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是颗粒滩发育最有利的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水下岛链区是优质颗粒滩带发育的潜在区。古隆起发育演化对颗粒滩和有利储集相带具有明显的控制效应,次一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滩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横向连续性。
2015 Vol. 17 (2): 213-228 [摘要] ( 1187 ) [HTML 0KB] [PDF 36424KB] ( 670 )
229 苏成鹏,唐浩,黎虹玮,陈虹宇赵东方,万伟超,谭秀成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钙结壳的发现及其发育模式
对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角帮沟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钙结壳进行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系统分析发现,该剖面中钙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含量呈规律变化,可分为基岩带、过渡带及钙结带。岩石学分析表明,基岩带为灰白色中厚层泥晶生物灰岩,其内发育碳酸盐岩砂和岩溶角砾充填的岩溶系统;过渡带为黄白色、黄褐色、褐红色含燧石条带或团块状泥晶生物灰岩,其内发育钙质胶结的原地角砾充填的侵蚀漏斗;钙结带为局部钙结岩化的灰色亮晶生屑灰岩叠覆土黄色多孔块状钙结岩,其内发育多期裂缝、根模、肺泡结构和次生碳酸钙胶结物等典型钙结壳结构。矿物学分析表明,自过渡带至钙结带CaCO3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推测内部次生碳酸钙逐步胶结富集是钙结岩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四川盆地茅口组顶部以发育铝土质泥岩和铝土岩的岩石组合为特征,且其与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古地理背景相吻合,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茅口组顶部钙结壳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并通过与经典钙结壳特征的比较,总结出湿热气候条件下的钙结壳发育模式。该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表生成岩作用产物的补充,而且还可为国内外同类型钙结壳研究提供详实的材料。
2015 Vol. 17 (2): 229-240 [摘要] ( 1107 ) [HTML 0KB] [PDF 2974KB] ( 464 )
241 段雄,时志强,金鑫,范鸿,姬国锋
巨鲕的微生物成因:来自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的证据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强烈重结晶的正常鲕粒伴生。钙质生物壳体较常见,颗粒间见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研究区巨鲕最外圈纹层上常见蓝细菌化石,形成发育不完全的突起状“夭折的纹层”;巨鲕内的暗色纹层中亦见杂乱交错的、有一定重结晶的蓝细菌等微生物化石。故推测其为微生物成因形成的,且早寒武世频繁的强风暴背景和蓝细菌等微生物的积极参与是该层巨鲕形成的必备条件。

2015 Vol. 17 (2): 241-248 [摘要] ( 1291 ) [HTML 0KB] [PDF 7130KB] ( 525 )
249 栾晓聪,刘建波,詹仁斌,吴荣昌
安徽南部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碳酸盐岩微相与海平面变化
下、中奥陶统紫台组形成于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关键时期,其中蕴藏了一些与大辐射有关的重要信息。笔者通过对安徽南部石台丁香剖面、池州洪家剖面的紫台组进行野外实测、采样、室内切片和镜下观察与分析,共识别出9个碳酸盐岩微相,即:MF-1钙质泥岩、MF-2泥质泥晶灰岩、MF-3泥晶灰岩、MF-4腹足类—介形虫生屑泥晶灰岩、MF-5海绵骨针含生屑泥晶灰岩、MF-6含生屑泥质泥晶灰岩、MF-7生屑泥质泥晶灰岩、MF-8生屑泥晶灰岩和MF-9泥晶生屑灰岩。这些微相主要形成于深潮下带及相邻环境中。研究表明:皖南紫台组沉积时期水深波动幅度不大,且自早至晚沉积水深逐渐加大;丁香剖面由于更接近台地边缘,总体沉积水深要大于洪家剖面。在2条剖面的紫台组中识别出至少5次比较显著的海平面上升事件,它们与上扬子区海侵事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可以与澳大利亚、北欧、北美、华北等板块进行对比。由此推断,区域性相对海平面变化、甚至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下扬子区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的沉积及其变化。
2015 Vol. 17 (2): 249-264 [摘要] ( 1339 ) [HTML 0KB] [PDF 11996KB] ( 619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265 沈均均,陈波,王春连,昌俊杰周晓峰,关小曲,赵智鹏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咀组含膏盐岩系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在其次级洼陷资福寺洼陷和梅槐桥洼陷南部新沟咀组下段(新下段)沉积了一套膏盐岩层。通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含膏盐岩系地层的岩性、电性及物理性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剖面资料及正演模拟结果,确定了研究区主要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膏盐岩与泥岩互层表现为强振幅;砂泥岩互层表现为中振幅;质纯的泥岩振幅最弱。应用井点预测与均方根振幅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新下段膏盐岩层的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下段膏盐岩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较为局限,相对于沙市组具有明显的向南迁移萎缩的趋势,物源、构造和沉积环境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2015 Vol. 17 (2): 265-274 [摘要] ( 1191 ) [HTML 0KB] [PDF 2351KB] ( 418 )
古今地理环境及人类文明
275 吴文祥,葛全胜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五帝时代”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年代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所揭示出类似的“万邦”林立、相互竞争的政治景观及其社会含义,分析了“五帝时代”的可能年代,认为二者在地望、政治景观以及年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致性。基于竞争和冲突与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因联系,重建了“五帝时代”的气候背景,发现4.5~4.0 ka BP阶段,即龙山中晚时期为一明显的降温期,且此降温阶段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该降温期的存在及其广域性分布特征。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论证了该降温阶段气候变化与“万邦”(酋邦社会)形成之间的成因联系,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五帝时代”的年代极有可能相当于龙山时代的中晚期,具体年代为4.5~4.0 ka BP。
2015 Vol. 17 (2): 275-284 [摘要] ( 1092 ) [HTML 0KB] [PDF 603KB] ( 552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