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6-28
流行病学研究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2013—2015年甲状腺癌发病调查分析
周衍, 高仁生, 姚锡宇, 马晶昱, 林永添, 相智声, 江惠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193-19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1
摘要 ( 134 )   PDF (10172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核实平潭综合实验区甲状腺癌是否高发,并分析其发病特征。方法 选择福建省肿瘤发病报告系统中发病日期为2013—2015年的平潭户籍甲状腺癌病例;通过查阅医院病历资料核实基本信息和诊断信息,随访排除非户籍病例。计算粗发病率、标化率、累积率,分析甲状腺癌在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情况,及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大小肿瘤的构成。中国人口标化率根据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按Segi′s世界人口构成计算。结果 2013—2015年平潭综合实验区甲状腺癌新发病例共881例;其中男性205例,女性676例。甲状腺癌粗发病率为69.30/10万,中标率为65.27/10万;男性粗发病率及中标率分别为31.78/10万和29.87/10万;女性粗发病率及中标率分别为107.95/10万和101.19/10万;女性发病是男性的3.18倍。男、女性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46岁和47岁。男性在40-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女性在45-年龄组和55-年龄组形成两个发病高峰。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占比分别为96.52%、1.80%、0.60%和1.08%。肿瘤最大径≤10 mm的微小癌占77.29%。结论 平潭综合实验区甲状腺癌发病高于同期福建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以乳头状癌为主,微小癌占比较高。
1980—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结直肠癌死亡水平及其所致早死概率的趋势分析
朱晓云, 张亚宁, 马碧萍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198-20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2
摘要 ( 126 )   PDF (9794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1980—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结直肠癌死亡水平及其所致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为制订结直肠癌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死因登记信息系统采集1980—2018年金山区结直肠癌死亡病例,计算不同时期结直肠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组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等指标。结果 1980—2018年,金山区结直肠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2.14%,P<0.001),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21%,P<0.001)。39年间,30~69岁组结直肠癌死亡率在男性无升降趋势(APC=-0.73%,P=0.070),女性呈下降趋势(APC=-1.80%,P<0.001),但女性在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期间未呈现明显升降趋势(APC=-3.36%、2.19%,P=0.266、0.465)。39年间,男性结直肠癌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1.71%,P<0.001),但在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期间无明显升降趋势(APC=-2.90%、-2.36%,P=0.150、0.286);同期,女性结直肠癌早死亡概率呈下降趋势(APC=-1.96%,P<0.001),同样在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期间无明显升降趋势(APC=-5.70%、0.19%,P=0.075、0.946)。结论 结直肠癌是对金山居民健康威胁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2000年以来,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宜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和公共卫生政策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和早死概率。
基础研究
基于槲皮素标记的金属有机框架放疗联合阿霉素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罗丽芳, 刘运铎, 关玥, 陈秀玮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03-20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3
摘要 ( 122 )   PDF (10118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槲皮素(Quercetin,QU;3,3′,4′,5,7-五羟基黄酮)标记的金属有机框架(Zr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Zr-MOF)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联合阿霉素(Doxorubicin,DOX)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RT组、阿霉素处理组(Zr-MOF-DOX+RT)、QU处理组(Zr-MOF-QU+RT)及联合处理组(Zr-MOF-QU-DOX+RT);采用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各处理组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蛋白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联合处理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HIF-1α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联合处理组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基于槲皮素标记的金属有机框架放疗联合阿霉素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联合处理组通过上调凋亡蛋白Caspase-3及下调HIF-1α蛋白表达进而产生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沉默PRMT5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周健, 陈雪健, 王伟, 李宁, 孙振宇, 徐力善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08-213.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4
摘要 ( 123 )   PDF (11467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对人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LO2、肝癌细胞HepG2及Huh7中PRMT5的表达水平,应用siRNA技术将PRMT5基因敲减,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HepG2及Huh7的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LO2相比,PRMT5在肝癌细胞HepG2及Huh7中高表达(P<0.05)。抑制PRMT5的表达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将PRMT5基因敲减后,肝癌细胞系中P-AKT的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 PRMT5可能通过调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AKT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因此,PRMT5可能是肝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有希望的治疗靶标。
长链非编码RNA PSMA3-AS1在人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张遥, 范丹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14-21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5
摘要 ( 109 )   PDF (11995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胶质瘤组织中lncRNA PSMA3-AS1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胶质瘤细胞(U251、LN229、T98G和A172)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qRT-PCR实验检测35对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SMA3-AS1表达;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PSMA3-AS1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U251和T98G胶质瘤细胞系进行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检测;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侵袭相关蛋白MMP-2/9表达水平。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提示PSMA3-AS1在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结合35对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PSMA3-AS1的表达,提示PSMA3-AS1在胶质瘤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同时发现PSMA3-AS1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P=0.007),而PSMA3-AS1高表达的胶质瘤患者生存期较短(P=0.042)。敲低PSMA3-AS1表达后,胶质瘤细胞内PSMA3-AS1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侵袭相关蛋白(MMP-2/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PSMA3-AS1在胶质瘤中呈高表达状态,具有促癌作用,可能是潜在的胶质瘤治疗靶点。
临床研究
PD-L1与MTA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张连齐, 李吉辰, 朴松林, 赛音乌力吉, 元冬梅, 沈禹辰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20-22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6
摘要 ( 128 )   PDF (10307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L1)与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gene1,MTA1)在口腔鳞癌组织以及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布状态,二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L1与MTA1在45例口腔鳞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二者与口腔鳞癌组织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PD-L1在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56%和15.00%,MTA1在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10.00%,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粘膜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PD-L1与MTA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TNM分期有关(P<0.05),口腔鳞癌组织中PD-L1与MTA1的表达有相关性(φ=0.366,P=0.037)。结论 PD-L1与MTA1可能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潜在的新型联合靶点。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残余肿瘤组织病理信息与预后分析
谢贤鑫, 韦军, 邱佳鑫, 王聪, 姜大庆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25-23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7
摘要 ( 113 )   PDF (13140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病理信息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1月—2016年5月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并行规范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17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病理信息的变化,并分析残余肿瘤组织病理信息对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 177例乳腺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37个月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4.0%和95.0%,4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9.7%和81.1%。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DFS独立危险因素为原始T分期、原始N分期、存在脉管侵袭、新辅助化疗后Ki-67增加。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原始T分期、原始N分期。而新辅助化疗前后ER状态的改变、PR状态的改变、HER-2状态的改变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HER-2、Ki-67可以发生改变,但与乳腺癌患者预后无关。原始肿瘤T分期、原始肿瘤N分期、存在脉管侵袭和Ki-67增加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危险因素。原始肿瘤T分期、原始肿瘤N分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OS的危险因素。
临床应用
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秦凯, 程熠, 袁响林, 简丹妮, 张菁, 黄乐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32-236.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8
摘要 ( 100 )   PDF (10960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术后IMRT的宫颈癌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膀胱容积测量仪监测膀胱容量,对照组采用医生口头指令和患者主观感觉膀胱充盈程度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三维方向靶区移位误差、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的差异,以及主要危及器官膀胱、小肠、直肠和股骨头受照体积百分比,再比较两组放疗期间出现的肠道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头脚和腹背方向的位移误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两组左右方向位移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I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小肠的受照体积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直肠、股骨头的受照体积百分比虽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出现腹泻的时间早于观察组。结论 在宫颈癌术后IMRT中采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来维持膀胱充盈程度的一致性,可减少靶区位移误差,增加靶区勾画的精确性,保证有效的靶区照射剂量,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危及器官的生理功能,减轻放疗反应,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化放疗模式下早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缩小放疗野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邓俊, 袁媛, 罗璇, 谭惜颜, 于恩浩, 刘科, 吴崢, 周菊梅, 朱苏雨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37-243.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09
摘要 ( 110 )   PDF (13059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免疫化放疗时代Ⅰ~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PET/CT指导下缩小放疗野范围是否安全可靠。方法 选取我院化放疗后总体疗效达CR/PR且有PET/CT检查记录的57例Ⅰ~Ⅱ期DLBCL患者,分为靶区上、下界CTV外扩两组进行对比,主要研究目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目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复发模式、放疗毒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31.1个月;靶区上界CTV≤4.74 cm与CTV>4.74 cm组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3%与77.1%(P=0.135),96.3%与59.5%(P=0.013),96.3%与69.3%(P=0.038);在CR组缩小靶区上界可延长PFS、DMFS(P=0.023)。多因素分析:靶区上界≤4.74 cm(P=0.039)为PFS的独立保护因素。其中≥3级远期放疗相关副反应均发生在CTV>4.74 cm组(P=0.026)。结论 对于化疗后疗效评估CR或PR情况下,早期DLBCL的靶区上界缩小至CTV≤4.74 cm(INRT≤5 cm)而缩小下界至CTV≤8.5 cm(INRT≤8 cm)切实可行,在保证长期生存获益的同时可减少远期放疗副反应发生率,不增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半野”三维适形放疗、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上的剂量学比较
杨东明, 卢庆刚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44-248.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0
摘要 ( 96 )   PDF (10780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三种外照射放疗方案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上的优劣势,并对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各个危及器官进行剂量学比较。方法 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宫颈癌(Ⅱ期b以上)患者,随机分成A、B和C三组,每组30人,分别做三维适形放疗(3D-CRT)、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VMAT)放疗计划并进行剂量学对比,结合三维后装等效生物剂量讨论三种宫颈癌放疗优劣势。结果 外照射靶区方面,三组计划的PTV平均剂量、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在总体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PTV平均剂量、HI和CI显著低于B和C组(P<0.05)。外照射危及器官方面,三组计划的膀胱、结直肠和小肠平均剂量在总体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A组小肠平均剂量和B、C组比较分别高了13.7%和28%(P<0.05),膀胱平均剂量比B、C组分别降低19.8%和15.2%(P<0.05);结直肠平均剂量则比B、C组分别降低26.1%和19.4%(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发现两者小肠平均剂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膀胱和结直肠的平均剂量分别高了5.7%和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时间为(135.5±27.6)s,B组治疗时间是A组的7.6倍,是C组的4.8倍。三组外照射联合腔内照射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靶区剂量适形度和保护危及器官方面较其他两种方案具有一定优势。而“半野”适形放疗结合三维近距离放疗靶区同样满足临床要求。“半野”三维适形放疗具有治疗时间短,计划执行效率高等优势,与调强放疗相比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胰腺癌术后辅助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范晓娜, 王丹, 黎清炜, 李志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49-253.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1
摘要 ( 128 )   PDF (10784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性极高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不到8%。可行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较未行手术者预后有显著差异,单纯的手术治疗仅能将胰腺癌5年生存率提高至1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单纯手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仍然极高,且复发、转移后患者生活质量欠佳,预后极差,远期生存时间短。因此,寻求胰腺癌术后更加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或者方案,并进行规范、合理、综合的药物治疗,控制微转移,对防止和延迟复发意义重大,该研究领域也是近年来针对胰腺癌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基于近年来胰腺癌术后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索胰腺癌术后不同药物、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生存获益情况及胰腺癌术后治疗的药物发展趋势,为胰腺癌术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蒜素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浩冉, 张玲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54-25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2
摘要 ( 96 )   PDF (8821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蒜素是大蒜中一种含硫化合物的特有成分,是多种含硫化合物的复合体,研究证实大蒜素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近年来,大蒜素对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大蒜素可抑制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影响细胞信号转导、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大蒜素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是一个较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目前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对大蒜素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动态增强MRI成像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谢艺才, 高健全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58-26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3
摘要 ( 89 )   PDF (9385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定量MRI技术,在提高肿瘤诊断的敏感度、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分级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就鼻咽癌分期、疗效评价、鉴别鼻咽癌放疗后瘢痕纤维化与肿瘤复发的DCE-MRI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供同道们在工作中参考。
三阳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辅助治疗
李慧, 庞达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62-26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4
摘要 ( 255 )   PDF (8717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阳型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乳腺癌类型。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此类型乳腺癌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这些临床病理学特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成为影响三阳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综述意在整合国内外研究结果以为三阳型乳腺癌患者提供较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免疫抑制剂PD-1/PD-L1治疗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侯建英, 朱巍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66-27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5
摘要 ( 122 )   PDF (10890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癌是欧洲和美国女性中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易复发,给予积极治疗预后仍较差。目前免疫疗法成为继传统疗法后又一新型抗肿瘤疗法,其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在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在卵巢癌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有待研究。本文就PD-1/PD-L1免疫抑制剂在卵巢癌的治疗进展及副反应处理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免疫抑制剂应用于卵巢癌的可行性。
PLR与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预后的研究进展
王棹, 冯越, 邢丽楠, 张云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71-27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6
摘要 ( 100 )   PDF (1112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对于放疗敏感且失去手术机会的癌症患者而言,同步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合理的放疗疗效监测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癌症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价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是评价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与单独评价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相比,可以更准确和敏感地反映患者的炎症状态。已有文献报导PLR与恶性肿瘤放化疗的相关性,且在预后评估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PLR在恶性肿瘤放化疗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溶血磷脂酸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研究
鲁雪梅, 李云涛, 安锦慧, 季国忠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76-28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7
摘要 ( 102 )   PDF (12875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自分泌运动因子-溶血磷脂酸(Autotaxin-lysophosphatidic acid,ATX-LPA)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LPA信号可以通过至少6种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即LPA1-6,诱导各种细胞进程,包括伤口愈合、分化、增殖、迁移和存活等,这些细胞进程对维持肠上皮屏障的功能、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存活、增殖及转移都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ATX-LPA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相关炎症的关系,及该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进行综述,同时也对LPA及相关分子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前景做出预测。
HPV蛋白、miRNAs和外泌体在宫颈癌炎症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曹宁, 夏百荣, 娄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82-28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8
摘要 ( 104 )   PDF (8792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有研究表明,HPV蛋白直接或间接参与慢性炎症发生,进而促进肿瘤发展。非编码RNA(miRNAs)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也是炎症通路的关键参与者,miRNAs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炎性反应有关。外泌体是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囊泡,这些囊泡可以作为运载体与受体结合。最近研究发现外泌体参与了炎症过程,影响免疫反应。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HPV蛋白、miRNAs和外泌体在宫颈癌炎症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石琳娜, 隋红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 34(3):  286-29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0.03.019
摘要 ( 121 )   PDF (210183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期胃癌的定义为癌灶仅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研究证实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并且对评估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评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有很多,临床上常常应用CT及超声内镜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此外病理活检、分子标志物及前哨淋巴结示踪活检等方法也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就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评估方法现状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