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28
流行病学研究
乌鲁木齐市2014—2018年度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
周天虹, 顾秀瑛, 姚芳, 宋述铭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391-39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1
摘要 ( 129 )   PDF (1153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乌鲁木齐市乳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探讨筛查的参与率,超声和X线摄影检查对乳腺疾病的检出率及乳腺癌的早诊率。方法 在40~74岁乌鲁木齐市女性居民中,通过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评估出乳腺癌高危人群;经知情同意后,40~44岁采用超声检查,BI-RADS 3级以上结果加做X线摄影检查;45岁以上采用超声联合X线摄影检查。BI-RADS 3级为可疑阳性,BI-RADS 4级及以上为阳性;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问卷调查共评估出乳腺癌高危人群27 704人,实际完成筛查11 752人,参与率为42.4%;其中50~59岁年龄组的参与率最高(46.3%),不同年龄组间参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检查占位检出率为27.1%,乳腺X线检查占位检出率为61.3%,联合检查占位检出率为68.4%,不同检查技术占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龄段乳腺X线占位检出率均高于超声检查,联合检查的占位检出率最高,各年龄段不同检查技术占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种技术比较,不同年龄段乳腺超声+X线摄影联合检查可疑阳性和阳性检出率均较高,不同检查技术在各年龄段中阳性病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病变中随访到39人进行了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检出率为0.33%(332/10万),早诊率为79.5%。结论 以高危风险评估为基础,评估出高危人群,再联合超声及X线检查,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2010—2016年琼海市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符艳, 颜李丽, 王春雨, 符芳敏, 董华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396-40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2
摘要 ( 98 )   PDF (1246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琼海市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流行情况,为琼海市的肿瘤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琼海市2010—2016年肿瘤登记处上报的肿瘤发病和死亡病例,计算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粗率、中标率、世标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0~74岁累积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为标准进行计算,并应用Joinpoint回归对不同年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琼海市2010—2016年共收集新发恶性肿瘤病例7 119例,平均发病率为204.63/10万(中标率为155.16/10万,世标率151.34/10万),0~74岁累积率为17.26%,男性平均发病率232.97/10万(中标率172.64/10万,世标率178.95/10万),高于女性173.02/10万(中标率134.90/10万,世标率125.27/10万)。总人群发病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宫颈癌。2010—2016年共收集恶性肿瘤死亡病例4 787例,平均死亡率为140.23/10万(中标率为102.70/10万,世标率101.18/10万),0~74岁累积率为11.69%,男性平均死亡率176.50/10万(中标率128.10/10万,世标率133.33/10万),高于女性99.74/10万(中标率74.10/10万,世标率69.42/10万)。总人群死亡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Joinpoint模型拟合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12—2016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8.9%,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率自2010—2016年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琼海市2010—2016年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持续增长,存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癌种并存的疾病负担。应加强乳腺癌、宫颈癌和肝癌等重要癌种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基础研究
NFATc1对人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任凤海, 朱开彬, 王彦博, 周福成, 庞赛楠, 陈澜涛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02-40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3
摘要 ( 112 )   PDF (1241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NFATc1对肺腺癌NCI-H129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NFATc1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通过Realtime PCR检测NFATc1在三种肺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敲减NFATc1的NCI-H1299细胞系。MTT检测NFATc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FATc1对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检测NFATc1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FATc1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FATc1对凋亡、EMT相关蛋白和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肺腺癌NCI-H1299细胞系中NFATc1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沉默NFATc1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5)、克隆形成(P<0.05)、迁移(P<0.05)和侵袭(P<0.05)能力,抑制细胞周期在G1期(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Bax、Cleaved caspase-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P<0.05),CDK4、c-Myc、ERK、p-ERK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在人肺腺癌NCI-H1299细胞中抑制NFATc1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
瑞戈非尼联合哌立福辛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陈雪健, 王伟, 周健, 李宁, 张浩鹏, 徐力善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08-413.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4
摘要 ( 93 )   PDF (12009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瑞戈非尼联合哌立福辛(AKT抑制剂)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不同浓度瑞戈非尼(1、5、10、15、20、25 μmol/L)处理肝癌细胞后,通过CCK-8检测其细胞存活率;再设置不同浓度瑞戈非尼(0、5、10、20 μmol/L)处理肝癌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p-AKT、AKT、p21、p27、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的表达情况;设置哌立福辛组(10 μmol/L)、瑞戈非尼组(20 μmol/L)及双药联合组(哌立福辛10 μmol/L联合瑞戈非尼20 μmol/L),检测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从5 μmol/L浓度起,瑞戈非尼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P<0.05);Bcl-2及p-AKT表达下调,Bax、p21、p27、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表达上调(P<0.05);瑞戈非尼和哌立福辛双药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率、Bax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Bcl-2、p-AKT表达量下降程度均较单独应用哌立福辛及瑞戈非尼明显(P<0.05)。 结论 瑞戈非尼通过增加p21、p27、Bax、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减少Bcl-2、p-AKT的表达,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且瑞戈非尼与哌立福辛双药联合应用后,明显增加肝癌细胞凋亡率,为药物治疗肝癌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临床研究
SRPX2和Rab3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王哲, 祝率, 刘欢, 付蔷, 胡腾龙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14-41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5
摘要 ( 97 )   PDF (12596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鳞癌组织(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含Sushi重复蛋白X连锁2(Sushi repeat containing protein X-linked 2,SRPX2)及Ras相关蛋白31(Ras-related protein 31,Rab31)的表达情况,并深入分析两蛋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今后口腔鳞癌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预后指标的寻找提供新方向。方法 利用Oncomine数据库比较分析SRPX2和Rab31在OSCC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Normal oral mucosa,NOM)组织的表达,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2020年期间保存的OSCC组织标本68例及2018年—2020年间的 非癌症患者NOM 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RPX2、Rab31在组织中的表达。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OSCC患者SRPX2和Rab31的相关性及两者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基于Oncomine数据库分析,OSCC组织中SRPX2和Rab3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NOM组织中表达(P<0.05)。SRPX2在OSCC组织中表达高于NOM组织表达(70.6% vs. 33.3%,P=0.001);Rab31在OSCC组织中表达同样高于NOM组织表达(66.2% vs. 40.0%,P<0.05)。在OSCC组织中SRPX2与Rab3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SRPX2和Rab3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RPX2、Rab31与OSCC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0.05)。结论 OSCC组织中SRPX2、Rab31显著过表达并存在相关性,提示了两者可以联合作为OSCC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新的药物靶点,为OSCC的治疗带来曙光。
SALL4高表达在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
卢俊蓉, 王惠文, 何东风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20-42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6
摘要 ( 103 )   PDF (12114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SALL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探讨SALL4在食管鳞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SALL4的表达情况,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SALL4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特征、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SALL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SALL4高表达与术中肿瘤部位(P=0.038)、G分级(P=0.036)和AJCC分期(P=0.015)密切关联。生存分析及Cox风险回归分析表明,SALL4高表达组的食管鳞癌患者OS和PFS均低于SALL4低表达组(P<0.05)。结论 SALL4高表达可以作为食管鳞癌一个独立的预后判定因子,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帮助判断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临床应用
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HSIL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
马莉, 郭思宏, 朱博熠, 陈杰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26-43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7
摘要 ( 137 )   PDF (10363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9月—2019年12月接收的220例确诊高危型HPV感染且病理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单纯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治疗,观察组予以CKC联合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术后定期复查HPV、TCT并察看阴道分泌物,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HPV转阴率为51.82%、70.00%、83.64%,治疗总有效率为62.73%、82.73%、91.82%,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TCT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50岁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间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50岁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阴道分泌物正常率为48.18%、64.55%、84.55%、92.73%,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颈冷刀锥切术联合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HSIL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阴道环境,有效促进高危型HPV感染的消退,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且高龄妇女更加受益。
综述
MCM蛋白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商昌权, 李国东, 魏九峰, 刘明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31-43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8
摘要 ( 96 )   PDF (11496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小染色体维持(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MCM)蛋白是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参与了DNA复制的始动及延长。由于某些因素导致MCM蛋白表达异常时,静止期的细胞开始新的细胞周期,DNA发生异常复制,细胞开始无限增殖,致使肿瘤的产生,因此MCM蛋白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消化系统肿瘤与MCM蛋白关系密切,探索MCM蛋白可以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方法。
心理应激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隆园辉, 陈雪松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36-440.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09
摘要 ( 77 )   PDF (11090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激状态下的人体通常会经历一些重要的生物效应,从而损害免疫系统,各种应激反应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例如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等,导致肿瘤进展。由于免疫细胞对人体的多项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其在肿瘤中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心理应激如何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做一综述,旨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共刺激受体:肿瘤免疫疗法的潜在靶点
张伟明, 孙坚萍, 赵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41-446.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0
摘要 ( 79 )   PDF (12059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受体对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及效应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在肿瘤中,共刺激受体经特异性激动性单克隆抗体激活后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促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抑制肿瘤的生长,可作为抗肿瘤免疫疗法的靶点。本文就几种共刺激受体在生理条件下、肿瘤免疫及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
张璐, 董振坤, 崔岩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47-45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1
摘要 ( 77 )   PDF (11388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和游离核酸的液体活检技术,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到随访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的优势在于风险小,可以进行连续检测,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随着时间推移对治疗的反应。ctDNA检测的灵敏度取决于使用的检测技术和遗传平台,还受肿瘤部位、分期、肿瘤异质性、肿瘤克隆性等的影响。ctDNA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治疗选择、耐药监测、对依维莫司的治疗反应预测等方面也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主要对ctDNA在肾癌中的研究现状及挑战进行综述。
Jagged1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的研究进展
马补换, 刘彩霞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52-45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2
摘要 ( 82 )   PDF (14186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而非原发肿瘤。Jagged1(JAG1)作为Notch信号通路的重要配体之一,不仅表达于肿瘤细胞,亦可表达于肿瘤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的侵袭性进展与远处转移。本文就JAG1基因位置与JAG1蛋白的结构、JAG1促进乳腺癌远处转移相关机制、JAG1与乳腺癌脑转移、JAG1与乳腺癌骨转移及JAG1的靶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糖基磷脂酰肌醇转酰胺酶与肝癌
贺玲, 姚克铖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58-46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3
摘要 ( 67 )   PDF (8896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癌是全球癌症负担的主要来源,而肝癌中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因此,阐明HCC发生发展、复发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HCC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合成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参与GPI锚定蛋白合成的多个亚基的表达异常不仅参与了人类疾病的发展,也参与了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糖基磷脂酰肌醇转酰胺酶(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transamidase,GPI-T)作为蛋白质转移到GPI锚的关键酶,由五个亚基组成,其中PIGU于2004年被首次证明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随后它的五个亚基逐渐被证实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本文就GPI-T的五个亚基参与HCC发生及发展的机制进行了阐述。
溶瘤病毒诱导肿瘤凋亡及激活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升烨, 庞达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62-46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4
摘要 ( 81 )   PDF (1376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恶性肿瘤被认为是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增殖。肿瘤细胞为避免被清除,形成多种自我保护机制,其中包括对细胞凋亡的抵抗,以及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形成的免疫逃逸。这使得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产生高度的侵袭、转移倾向。部分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效果并不理想或在治疗后,仍然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因此,新的治疗方式的研发是当务之急。溶瘤病毒的发现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对溶瘤病毒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溶瘤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除了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此外,溶瘤病毒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并改变肿瘤细胞周围的免疫微环境来发挥长效的抗肿瘤作用,并抑制未感染病毒的肿瘤细胞。溶瘤病毒能够同时针对细胞凋亡以及机体抗肿瘤免疫发挥作用使其可以有效地对抗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和免疫逃避,使得它作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介绍溶瘤病毒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激活免疫系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粪便菌群移植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恒敏, 赵琦, 吴华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68-471.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
摘要 ( 87 )   PDF (9489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与人类癌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不仅在维持肠道屏障和代谢营养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进而参与机体癌症的发病机制。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它的有效机制主要基于有益微生物的增强、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增加以及正常菌群的恢复。最近有研究表明,以病原体数量明显增加和有益细菌水平相对降低为特征的微生物改变与胃肠道和胃肠道外癌症的发展有关,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人类癌症具有前景的手段之一。本文围绕FMT在治疗消化系统癌症、非消化系统癌症和癌症相关并发症上的作用展开论述,总结FMT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与发展
范琳, 田霖丽, 刘鸣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72-47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6
摘要 ( 75 )   PDF (924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细胞测序是针对单个细胞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能更好地认识细胞之间的差异,解决了普通测序带来的异质性问题。头颈部恶性肿瘤已经成为癌症相关疾病死亡的第六大病因,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揭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异质性、描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微环境、评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抵抗、探究循环肿瘤细胞的作用等方面,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探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综述旨在概述单细胞测序的机理和意义,总结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研究现状
韩淑玲, 姚洋, 刘超, 张艳桥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76-47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7
摘要 ( 81 )   PDF (8493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丙泊酚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吴长帅, 张宝慧, 高正莲, 张校望, 王坤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80-48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8
摘要 ( 91 )   PDF (11210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仍会有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可能。丙泊酚是最常用的静脉全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丙泊酚对肺癌患者有延长生存期的作用。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总结丙泊酚通过调控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从而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发挥直接抗肿瘤作用;丙泊酚促进T细胞分化提高免疫力,减少炎症介质间接抑制肿瘤细胞活性;丙泊酚还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发挥间接抗肿瘤作用。此外,临床试验也证实,丙泊酚可能因其抗肿瘤特性与癌症患者术后生存密切相关。因此,肺癌手术麻醉中使用丙泊酚静脉全麻药可能更为适合,但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去证实。
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汪叶, 尚乃舰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1, 35(5):  485-488.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1.05.019
摘要 ( 76 )   PDF (9486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用以检出结节,区分良恶性病变,甚至预测病灶组织学分期以及基因型。当其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时,可以提高疗效评估准确率以及预测复发风险。影像组学有望越来越多地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实践,优化端到端的诊疗随访链条,本文现对非小细胞肺癌影像组学最新研究现状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