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28
癌症筛查
两种风险评估模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李博, 彭晓琳, 王珊珊, 李改瑞, 赵丹, 彭绩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197-20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1
摘要 ( 118 )   PDF (12760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两种风险评估模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更适用于我国居民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评估模型。方法 以2017—2019年参加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40~74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同一人群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比较不同模型的筛查效果和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4 141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6.4±9.0)岁。模型一、模型二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5.2%和21.3%,总体一致率为93.50%(Kappa值=0.784,P<0.001)。702例肠镜检查者中,肠炎、息肉、腺瘤、肠癌、其他肠道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12.5%、12.0%、15.8%、0.7%、30.7%,两种模型初筛阳性者的肠镜检查结果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8.679,P=0.123)。模型一的灵敏度为 45.7%,低于模型二(61.2%);而模型一的特异度(64.8%)、阳性预测值(76.7%)、Kappa值(0.081)、约登指数(0.103)均高于模型二(41.7%、72.6%、0.026、0.029)。两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95% CI:0.618~0.702)和0.675(95% CI:0.634~0.71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84)。结论 两种风险评估模型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均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和优势,但在筛查准确度和筛查效益方面,模型一稍优于模型二,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建议两种模型取长补短,综合应用。
基础研究
槐耳清膏通过线粒体转录因子A调控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肝细胞癌的增殖和转移
刘嘉铭, 崔逸峰, 陆朝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03-20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2
摘要 ( 113 )   PDF (11231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槐耳清膏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并探寻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刺激HCCLM3肝癌细胞系作为治疗组,未作处理的HCCLM3细胞系作为对照组,CCK-8检测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转移能力。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HCCLM3细胞株编码RNA(Message RNA,mRNA)的表达变化,挑选表达倍数变化明显的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作为研究对象,并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微阵列测序结果。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从第三天开始槐耳清膏6 mg/mL组抑制细胞活力显著强于槐耳清膏3 mg/mL组和对照组(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槐耳清膏6 mg/mL组细胞克隆数目显著高于槐耳清膏3 mg/mL组和对照组(55.67±5.03 vs. 48.33±4.04 vs. 37.33±2.52,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槐耳清膏6 mg/mL组对肝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显著强于槐耳清膏3 mg/mL组和对照组(67.00±4.58 vs. 44.00±3.00 vs. 22.33±2.52,P<0.01);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486个差异表达基因(倍数改变>2,P<0.05),其中有317个基因在实验组表达上调,115个基因表达下调,PCR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证实槐耳清膏可以明显降低肝癌细胞中TFAM的表达(1.00±0.04 vs. 0.45±0.16,P<0.01);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HCCLM3细胞相比,槐耳清膏刺激HCCLM3细胞后,p-Akt的蛋白表达含量要明显降低,而总Akt的含量没有改变。结论 槐耳清膏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且这种效果可能是通过降低TFAM的表达从而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实现的。
lncRNA-ATB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进展中的机制研究
智亮辉, 刘伟, 李伟, 甄四虎, 焦喜林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08-213.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3
摘要 ( 77 )   PDF (12118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lncRNA-ATB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进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ncRNA-ATB的下游结合分子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56例,采用qRT-PCR分析lncRNA-ATB及下游结合分子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在敲降lncRNA-ATB前后的胃癌BGC-823细胞系中,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200a、β-catenin、vimentin、E-cadher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ncRNA-ATB与miR-200a有直接结合位点,miR-200a与β-catenin能直接结合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lncRNA-ATB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中明显高表达(P<0.001),miR-200a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胃癌组织中lncRNA-ATB与miR-200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17,P=0.017)。lncRNA-ATB在Ⅲ、Ⅳ期胃癌较Ⅰ、Ⅱ期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脉管内癌栓阳性及肿瘤低分化组lncRNA-ATB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200a在Ⅲ、Ⅳ期胃癌患者较Ⅰ、Ⅱ期患者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脉管内癌栓阳性及肿瘤低分化组miR-200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BGC-823细胞系中敲降lncRNA-ATB后β-caten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cRNA-ATB通过与miR-200a结合,影响β-catenin的表达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从而影响胃癌进展。
临床研究
肌少症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张浩, 杨新官, 何涌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14-21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4
摘要 ( 112 )   PDF (11637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合并肌少症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估肌少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Ⅲb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骨骼肌指数(SMI)将患者分为合并肌少症组(64例)和未合并肌少症组(48例)。所有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PFS及OS;采用Cox回归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肌少症组的PFS、OS均低于未合并肌少症组(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T分期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肌少症、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合并肌少症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FS及OS均低于未合并肌少症者,治疗前合并肌少症可能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
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疗效预测模型的分析
梁洁, 王新华, 王健, 夏欢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20-225.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5
摘要 ( 98 )   PDF (12108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影响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构建疗效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和131I治疗的422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疗效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结果 选取75%的患者作为训练集(n=319),25%的患者作为验证集(n=103),训练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不满意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RAFV600E突变阳性、sTg/TSH≥0.05 ng/μIU、sTg/TgAb≥0.60 ng/IU、病灶最大径≥1.05 cm、淋巴结分期N1b、淋巴结转移率≥34.58%(P<0.05)。构建诺莫图模型,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5% CI:0.87~0.94,P<0.001)和0.86(95% CI:0.78~0.94,P<0.001)。结论 本研究基于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危险因素构建的疗效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乳腺癌发生腋窝外三角组织转移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杨子涵, 许守平, 庞达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26-23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6
摘要 ( 164 )   PDF (13470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外三角组织转移的相关因素,筛选外三角组织转移率低的人群,探讨外三角组织保留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患者1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以行或未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为标准分组,其中未接受NAC患者95例,接受NAC患者55例。分析临床资料和外三角组织转移的相关性,筛选外三角组织转移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价联合诊断预测外三角组织转移的效果。结果 总样本中,22例患者有外三角组织转移。在未行NAC的95例患者中,外三角淋巴结中位数为3.0枚,外三角组织转移19例(20%),彩超腋窝淋巴结尺寸与外三角组织转移相关(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淋巴结较大、PR阳性是外三角组织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特异性为77.8%,敏感性为78.7%。在55例行NAC患者中,外三角组织转移3例(5.5%)。结论 淋巴结尺寸和pN分期是外三角组织转移的影响因素,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可豁免外三角组织清扫。
FSIP1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并导致患者不良预后
何伟丹, 李志高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33-238.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7
摘要 ( 102 )   PDF (12915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纤维鞘相互作用蛋白1(FSIP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40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组织样本和病例资料,对收集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FSIP1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K-BR-3、T-47D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s)MCF-10A进行细胞培养,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SK-BR-3中的FSIP1基因,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乳腺癌细胞系中FSI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FSIP1基因敲除结果进行检测,通过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评估FSIP1蛋白敲除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K-BR-3、T-47D中FSIP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癌旁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FSI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SIP1表达水平较高的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01),且FSIP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P=0.006)及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P=0.0067)表达相关;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敲除FSIP1基因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SK-BR-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FSIP1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能够增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综述
肝癌共病抑郁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唐如冰, 王琪, 游雪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39-24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8
摘要 ( 101 )   PDF (13158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癌患者共病抑郁的发生率极高,且抑郁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了解肝癌共病抑郁的分子机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两者涉及的发病机制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异常、炎症因子比例失调、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系统调节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和氧化应激反应六个方面就两者共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植物花青素对肿瘤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于晓兰, 刘艳, 刘家仁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45-249.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09
摘要 ( 94 )   PDF (10905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花青素是一类可溶于水的类黄酮,主要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常见的植物花青素主要分为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芍药色素(Peonidin)、矢车菊色素(Cyanidin)、锦葵色素(Malvidin)、矮牵牛色素(Petunidin)、飞燕草色素(Delphinidin)六种;植物花青素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并含有碱性或酸性基团,因而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抗衰老和抑癌等生物学作用,尤其以抑癌作用最为突出。因此,本文将对植物花青素的抑癌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乳腺癌微环境中趋化因子CCL20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欣欣, 姚欣卉, 孙跃峰, 缪美琪, 陈晶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50-254.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0
摘要 ( 100 )   PDF (11847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趋化因子是一类低分子量细胞因子,在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不仅能够趋化白细胞,也能诱导附近的反应细胞影响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趋化因子与炎症和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CC家族中的趋化因子CCL20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发现,趋化因子CCL20在乳腺癌免疫抑制、血管生成及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侵袭转移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CCL20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重点阐述趋化因子CC亚家族成员CCL20在乳腺癌微环境中的功能,探讨CCL20与乳腺癌微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乳腺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eccDNA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于承平, 崔永康, 李林强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55-258.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1
摘要 ( 69 )   PDF (8907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真核生物细胞DNA主要存在染色体上,但事实上染色体外同样存在一种特殊的环形DNA,即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eccDNA)。目前已经发现多种类型的eccDNA,包括小多分散DNA(small polydispersed DNA,spcDNA)、端粒环、染色体外rDNA环和微DNA(microDNA,miDNA)等。eccDNA从基因组中分离或者脱落,与染色体DNA并存,游离于染色体基因组之外,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参与机体病理或生理过程。本文针对eccDNA的分类、形成机制、在癌症中的表达和作用进行综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DNA甲基化改变及治疗进展
郑艳丽, 贺建霞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59-26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2
摘要 ( 122 )   PDF (9107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异质性较高,具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是成人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尽管一部分DLBCL已经可以治愈,但难治和复发患者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成为DLBCL的研究热点。调控甲基化修饰的基因突变及抑癌基因甲基化修饰在DLBCL发病及预后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DLBCL的DNA甲基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UCA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展望
杨姝娅, 刘文慧, 骆耐香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63-26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3
摘要 ( 82 )   PDF (10754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尿路上皮癌相关1(UCA1)基因是lncRNA的一种,最早在膀胱癌组织中被发现而命名,在胃癌、结直肠癌、恶性黑色素瘤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也可见表达上调。本文对UCA1在乳腺癌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了解UCA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其为乳腺癌的预防、诊断和复发提供新指标以及治疗新靶点。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婉莹, 庞达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68-27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4
摘要 ( 107 )   PDF (11188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变异,约占所有乳腺癌的3%~8%。尽管IMPC的发病率较低,但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IDC-NST)相比,IMPC显示出更高的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倾向。因此,了解其转移机制对于干预临床诊疗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综述IMPC的转移机制及相关临床证据,从而为IMP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SMYD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杨楠, 王棹, 张玉, 张云艳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73-27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5
摘要 ( 85 )   PDF (1172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2,SMYD2)是一类特殊的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包含SET(Suppressor of variegation,Enhancer of zeste,Trithorax)结构域和MYND(Myeloid-nervy-deaf1)结构域。通过对组蛋白和其他蛋白的翻译后修饰,SMYD2在表观遗传、机体发育和癌变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SMYD2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多项研究表明,SMYD2在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SMYD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童曼琳, 尚茹茹, 刘晓红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78-28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6
摘要 ( 66 )   PDF (1102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之一。GBM具有高侵袭性、高复发率和低生存率等特点,预后较差。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作为主要的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IC),形成免疫通路,可触发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增强脑组织中GBM细胞的侵袭性。在GBM的治疗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ICI通过抑制负性免疫调节途径来激活抗肿瘤反应,为GBM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集中在标准治疗(替莫唑胺、放疗)、靶向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方面。本综述阐述了PD-1/PD-L1通路,概述了PD-1/PD-L1 ICI单药、新辅助治疗以及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激素等多种方式治疗GBM的研究进展。
T1期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的治疗进展
王雷雷, 陈辉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83-287.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7
摘要 ( 119 )   PDF (11599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其中90%以上的膀胱癌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癌,按照肿瘤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o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BC主要是指肿瘤侵及固有层(T1)、粘膜层(Ta)和原位癌(Tis),其预后较好。其中Ta、T1期肿瘤占大多数,两者虽然都属于NMIBC,但生物学特性不同,由于固有层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故T1期肿瘤较容易发生扩散和复发。本文将重点针对T1期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的各种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特别探讨了如何利用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提高生存时间。
抗HER2治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陈素, 隋红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2, 36(3):  288-292.  doi:10.11904/j.issn.1002-3070.2022.03.018
摘要 ( 88 )   PDF (11518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见癌症和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尽管接受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有相当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因发生转移而预后较差。针对结直肠癌分子多样性的研究不但可指导预后,对患者个体化管理亦有重要参考意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在乳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抗HER2治疗能有效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胃癌患者的预后。HER2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新兴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也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HER2阳性mCRC的诊疗现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药物选择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