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25年 27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5-02-01

综述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白云岩专题
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
新技术与新方法
综述
1 邵龙义, 王浪浪, 连豪杰, 朱红涛, 朱筱敏
陆相层序地层构型与沉积模拟研究现状及进展*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的盆地分析方法,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重视,尤其是陆相层序构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热门方向。文中总结了陆相层序构型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近年来的“下游控制区”和“上游控制区”概念以及层序构型特征,“下游控制区”发育依赖于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低位正常海(湖)退”、“海(湖)侵”、“高位正常海(湖)退”和“下降阶段”体系域,“上游控制区”发育不依赖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高河道合并体系域和低河道合并体系域。国内层序构型研究也有多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层序构型的划分。陆相层序模拟已经从水槽物理实验为主发展到当今以数值模拟及水槽实验并举的时代。在介绍层序数值模拟发展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SEDPAK正演化模拟、SEDSIM正演数值模拟、基于Delft3D模型的三维正演模拟、DIONISOS的三维正演模拟及基于N-S方程的层序数值模拟等5种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陆相湖盆层序构型及数值模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理论问题、数值模拟技术难点及数值模拟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5 Vol. 27 (1): 1-15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826KB] ( 10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16 王建坡, 汪啸风
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再认识*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2025 Vol. 27 (1): 16-16 [摘要] ( 5 ) [HTML 1KB] [PDF 4113KB] ( 4 )
32 施振生, 张亚雄, 曾番惠, 周天琪, 郭伟, 黄浩勇
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沉积构造类型及页岩气意义*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发育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3类沉积构造: 物理成因构造主要有流动成因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者包括交错纹理、水平层理(纹理)、块状构造、递变纹理和复合纹理,后者包括滑塌—滑移构造、负载构造、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扭曲纹理、碎裂纹理和坠石; 化学成因构造包括碳酸盐结核和黄铁矿结核; 生物成因构造主要有生物遗迹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该3类沉积构造主要为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远洋—半远洋沉积成因,少数为沉积物变形成因。沉积构造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水力裂缝的生成及延展方向。
2025 Vol. 27 (1): 32-54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30177KB] ( 3 )
55 林兴悦, 朱筱敏, 王晓琳, 张美洲
细粒沉积岩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为例*
为了深化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储集层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s3L)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和测井曲线,揭示了储集层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基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有机质含量,将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类岩相: 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1)、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2)、富有机质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3)、富有机质层状/块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4)、富有机质层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5)、含有机质块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6)。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层间微裂缝,储集层孔隙度主要介于0.67%~5.56%之间(平均值为4.93%),渗透率主要介于(0.02~4.87)×10-3 μm2之间(平均值为0.59×10-3 μm2)。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岩相、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渤南洼陷Es3L的中下部的陆源输入水平低、水体盐度大、水体分层性强,主要发育岩相LF2和LF4,容易发育Ⅰ类和Ⅱ类优质储集层。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和白云石化以及有机质热演化产生次生孔缝,改善了储集层物性。
2025 Vol. 27 (1): 55-71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8405KB] ( 1 )
72 尚俊鑫, 冯明友, 夏茂龙, 张本健, 王兴志, 贾松, 李勇, 曾乙洋, 韦明洋
川北震旦系灯影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对川北广元地区灯影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广元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三段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中下部灰白色薄层灰岩及灰绿色—紫红色薄层泥岩中,可见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及层内断层4种典型构造。灯三段早期浅水、较安静水体沉积物受同期循环剪切应力及地层应力复合作用,为持续性古地震诱发的液化变形所致。垂向上可识别出2期不完整振动液化序列,表明灯三段至少存在2次持续的古地震活动。综合分析指示上扬子克拉通北部灯三段沉积期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应与桐湾运动Ⅰ幕晚期裂陷槽的拉张活动相关。
2025 Vol. 27 (1): 72-84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35615KB] ( 3 )
白云岩专题
85 甯濛, 罗靖茹, 陈家乐, 钟怡江, 文华国
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反映的前寒武纪海水性质。前人对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的认识包括原生沉淀与次生交代2种观点,但因缺乏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支撑而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沉淀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具体沉淀机理及其相应的海水化学条件仍不清楚,对次生交代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前驱矿物类型也存在较大分歧。为进一步推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文中首先系统总结了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从原生沉淀、次生交代、生长组合形态3个方面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关于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1)基于矿物成核与生长原理,结合微区或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类型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 (2)评估微生物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3)以前寒武系白云石胶结物为载体探索前寒武纪古海洋海水性质的演化,需建立在厘清其成因的基础之上。

2025 Vol. 27 (1): 85-108 [摘要] ( 7 ) [HTML 1KB] [PDF 5850KB] ( 6 )
109 刘凯铭, 王兴志, 韦明洋, 李阳, 陈旺, 王文之, 李勇, 马奎
四川盆地蓬莱地区灯影组四段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作为四川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力产层之一,灯影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亟待进一步厘清。选取四川盆地内最新勘探突破的蓬莱地区灯影组灯四段超深层白云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显微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物性测试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1)蓬莱地区灯四段储集岩主要包括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 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砂屑白云岩的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洞,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泡沫绵层白云岩的原生格架孔洞和后期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缝等。(2)凝块石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多发育孔洞缝型和孔洞型储集层,均具有较好的物性,孔隙度能达到4%以上,但前者平均渗透率可达2.43×10-3 μm2,后者仅为0.35×10-3 μm2。(3)综合分析成岩演化史,认为灯四段储集层先后经历了沉积—准同生阶段、表生阶段、浅—中埋藏阶段和深层—超深层埋藏阶段的成岩改造。(4)蓬莱地区灯四段储集层发育具有自台地内部向台地边缘逐渐减弱的分布规律,总体上显示“相—断裂—溶蚀”三元综合成储模式。本研究明确了四川盆地蓬莱地区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可为后续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2025 Vol. 27 (1): 109-125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13351KB] ( 2 )
126 刘大卫, 李映涛, 韩俊, 张继标, 汝智星, 杨孝群, 王石, 黄诚, 肖重阳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超深层白云岩类型及成储潜力评价*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是极具勘探潜力的岩相类型,但目前对该地区成层分布的白云岩成因及其物性差异尚无系统阐释。本研究基于详细的岩石学观察、碳氧同位素和微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碳酸盐岩U-Pb定年、覆压孔渗测试等资料,对鹰山组内幕成层发育的白云岩类型、成因机制进行探讨,并初步评价了不同成因白云岩的物性差异。研究发现: (1)顺北地区鹰山组下段白云岩相对发育,主要包括2类成层分布白云岩,分别是埋藏压溶白云岩(Ⅰ类)和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岩(Ⅱ类);(2)I类白云岩为埋藏白云石化成因,分布于低能沉积相内,为埋藏过程中缝合线建造驱动黏土矿物转化成因机制,在顺北中部地区较为发育; (3)Ⅱ类白云岩为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成因,主要分布于地貌较高、相对高能的沉积相区,在顺北西区、顺南地区相对发育; (4)Ⅰ类白云岩实测物性数据(φ: 0.3%~1.0%;K:0.003×10-3~0.074×10-3 μm2)低于Ⅱ类白云岩(φ: 0.4%~2.0%;K:0.009×10-3~0.055×10-3 μm2),但Ⅰ类白云岩的发育可提升地层中白云岩和灰岩互层的比例,具裂缝改造成储潜力。研究成果对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层白云岩油气勘探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2025 Vol. 27 (1): 126-140 [摘要] ( 3 ) [HTML 1KB] [PDF 10133KB] ( 1 )
141 张奎华, 张鹏飞, 苗卓伟, 张倩
地球轨道参数振幅与深水环境白云石化强度波动*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据开展时间序列分析以及耦合关系分析,揭示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深水白云石旋回中记录的斜率振幅调制周期。结合土耳其Van湖第四系白云石旋回和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白云石化事件,初步探讨了显生宙地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波动趋势与天文旋回的耦合关系。基于沙三下亚段盐度演化特征分析,推测地球轨道参数的振幅调制作用可能通过气候、环境波动影响微生物生态压力以及流体温度与pH值波动强度,从而进一步调控显生宙轨道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本研究为“白云石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2025 Vol. 27 (1): 141-152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1931KB] ( 3 )
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
153 贾雅娜, 李三灵, 赵文杰, 朱艳, 刘翀昊, 涂华, 李浩, 张玉柱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 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2025 Vol. 27 (1): 153-166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12580KB] ( 9 )
167 马玉凤, 武志江, 李双权, 刘洪妍, 任萧, 郭仰山, 王朝栋, 郭丽华
淮河上游出山店库区桥头遗址存续前后的古环境背景*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 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 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 4.6 ka BP(5.4 cal.ka 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 4.0 ka 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 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 2.5 ka BP(1.8 cal.ka 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2025 Vol. 27 (1): 167-183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14524KB] ( 4 )
184 罗文菁, 吴立, 马春梅, 朱诚, 路曙光
太湖梅堰孔沉积记录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以太湖东南岸梅堰孔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并进行盐度与有孔虫分析以探究太湖东南岸是否受到海侵影响。结果表明: 11—9.1 cal.ka BP太湖地区气候由湿润逐渐转向干旱; 9.1—6.1 cal.ka BP气候整体湿润,其中8.8—7.1 cal.ka BP阶段是最湿润时期; 6.1—2.0 cal.ka BP降水最少,气候偏干; 2.0—0 cal.ka BP降水逐渐增多,气候湿润。整个全新世阶段太湖东南岸受海侵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区域对比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太湖流域沉积记录与邻近地区其他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中全新世气候趋于干旱,2.0 cal.ka BP以来气候湿润。进一步将太湖流域环境代用指标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记录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气候受控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变化,且二者存在不同的主导和耦合阶段。太阳辐射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太湖地区早中全新世气候,2.0 cal.ka BP以来气候呈现厄尔尼诺态,厄尔尼诺频次增强平衡了太阳辐射减弱对季风区降水的影响,成为太湖地区气候的主控因子。
2025 Vol. 27 (1): 184-194 [摘要] ( 3 ) [HTML 1KB] [PDF 7982KB] ( 4 )
195 朱广坤, 张彧瑞, 覃国金
古气候模拟中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的不确定性研究*

随着气候模式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更加准确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成为研究深时气候变化机制的关键,而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却少有人关注。本研究基于古海陆分布、古海深、古地形重建方法及资料选择,研究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对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重建过程中板块运动模型的选择、海陆分布的修正、海洋洋壳年龄数据的更新、大洋深度—洋壳年龄关系模型选择、沉积物模型选择以及古地形高度代用指标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结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古地理边界条件的差异会进一步影响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温度、盐度以及洋流等重要的气候环境变量。这表明重建气候模式中古地理边界条件时需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择重建资料,同时也需基于密集和可靠的代用指标进一步优化重建资料,从而减少古地理边界条件对古气候模式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2025 Vol. 27 (1): 195-208 [摘要] ( 7 ) [HTML 1KB] [PDF 4276KB] ( 4 )
新技术与新方法
209 李阳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旬探1井奥陶系天文旋回信号提取及三级层序的判识*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古生界奥陶系尚未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奥陶系的天文轨道周期信号,以此建立高精度地质年代标尺,并合理划分三级层序,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旋回地层学理论和信号分解技术,对旬探1井下古生界奥陶系进行了旋回地层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段的沉积速率存在差异,旬探1井冶里期—亮甲山期沉积速率分布在4.2~5.6 cm/ka之间,马家沟期沉积速率在2.2~5.5 cm/ka之间变化,平凉期—背锅山期沉积速率变大,在4.3~9.3 cm/ka之间变化; 旬探1井奥陶系中存在显著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记录了偏心率和斜率天文轨道周期,使用405 ka长偏心率周期建立年龄模型,进行天文调谐,以此建立旬探1井奥陶系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冶里期—亮甲山组沉积时限~3.25 Ma,马家沟组—背锅山组沉积时限~27.4 Ma;结合小波变换,综合分析奥陶系三级层序频率主要分布在0.011 cycles/m左右,并据此将旬探1井奥陶系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本研究为奥陶系层序划分及其天文旋回研究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和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地层沉积过程的精细认识和时间尺度的准确性。
2025 Vol. 27 (1): 209-224 [摘要] ( 5 ) [HTML 1KB] [PDF 6956KB] ( 2 )
225 苏洋, 赖锦, 别康, 李栋, 赵飞, 陈康军, 李红斌, 王贵文
深层超深层钻井地质信息测井拾取与评价*
顺应国家深海、深地、深空和深蓝战略部署,陆地钻井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进军,但深部极端环境测井资料获取困难,采集新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少,导致测井资料多解性强,亟需利用有限的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挖掘深层超深层钻井蕴含的地质信息。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论述了深层超深层测井评价的重点,通过对典型研究案例的分析,系统地梳理测井地质学在深层超深层领域的应用,包括利用测井资料实现对井旁构造地质现象解读、沉积学信息拾取、储集层评价与预测、储集层裂缝评价和对地应力评价。最后探讨了深层超深层领域发展趋势: 重视多角度数据的融合(岩心、实验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数据),并根据深层超深层环境的差异,发展适应深层超深层环境因素的先进岩石物理模型。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测井的优势,推进深层超深层领域测井地质学突破技术瓶颈。
2025 Vol. 27 (1): 225-239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8569KB] ( 1 )
240 任昱霏, 闫建平, 王敏, 宋东江, 耿斌
复杂碎屑岩粒度测井反演方法及在岩性精细识别中的应用*
南海西部Y盆地L地区中新统地层呈高温、超高压特征,钻井难度大、取心资料少,岩屑录井反映岩性的精度较低,难以满足岩性精细识别的要求。以Y盆地L地区黄流组二段深层复杂碎屑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壁心粒度分析、录井、测井等资料,优选出表征岩性的粒度参数: 粒度中值Md和对粒度变化敏感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时差、电阻率5条测井曲线,构建粒度中值Md-测井5变量数据集; 其次,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数据集根据“误差平方和与聚类数”最优关系划分成了4类(简称“粒度分类”),分类后优化了粒度中值Md与测井响应的相关性,且获得不同类别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相应岩性类型; 然后,在实际井资料处理过程中,应用Fisher判别方程来判别未知深度点所属的粒度分类类型; 最后,建立粒度分类下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依据不同岩性对应粒度中值的数值范围,实现了井筒剖面上根据测井反演粒度中值Md曲线进而达到岩性精细识别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 L地区黄流组二段考虑粒径的差异将砂岩岩性划分为: 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其中细砂岩和中砂岩是最主体发育的岩性,粒度中值Md与不同粒径岩性的关系最密切,是最能反映不同粒径岩性的粒度参数; 粒度分类后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计算粒度中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397,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195 mm,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7.52%。该模型是一种有效实现深层复杂碎屑岩岩性精细识别的方法,也为纵向剖面上沉积粒序分析和储层构型精细解释、有效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2025 Vol. 27 (1): 240-255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2632KB] ( 1 )
256 黄玉越, 王贵文, 匡立春, 覃英伦, 王松, 党文乐, 卓色强, 毕少琛, 赖锦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一段页岩类型划分与测井识别*
桂中坳陷柳城北区块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气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四川盆地以外海相页岩气的接替领域。但受地层非均质性及纵横向相变频繁的制约,开展页岩类型识别和储集层评价存在困难。文中建立了基于“矿物组分+TOC含量”的页岩类型划分方案,利用元素—矿物转换最优化方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实现页岩成分和TOC含量的测井识别与预测,并采用成像测井动态切片和纽扣电极视电导率图像2种方法识别表征页岩纹层。通过精细刻画不同页岩类型的纹层发育程度和含气性特征,阐明了研究区有利页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鹿寨组一段发育5种典型页岩类型。受沉积古环境控制,页岩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纵向非均质性。鹿寨组一段整体处于下斜坡相沉积环境,纵向上①至⑦小层沉积水体逐渐变浅,灰质含量减少而陆源碎屑供给增多,总有机碳含量也逐渐降低,页岩类型由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逐渐相变为含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其中③小层中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与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的页岩组合类型有机质丰度高,纹层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较优,整体含气量和脆性均较高,为研究区的有利页岩类型。
2025 Vol. 27 (1): 256-270 [摘要] ( 4 ) [HTML 1KB] [PDF 24420KB] ( 2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