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24年 26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4-08-01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深水沉积专题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763 贾进华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三叠系层序特征与沉积古地理演化*
为阐明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层序格架及沉积古地理,根据陆相层序地层学和湖盆沉积学研究思路,利用钻井、岩心、地震等基础资料,提出了井震结合层序划分、物源与沉积特征、沉积古地理分布与演化等研究新认识。将阿瓦提凹陷三叠系俄霍布拉克组和克拉玛依组划分了7个三级层序,俄霍布拉克组分为5个层序(SQ1SQ5),克拉玛依组分为2个层序(SQ6SQ7)。各层序自下而上由低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研究认为阿瓦提凹陷三叠系发育多物源控制下的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等沉积。凹陷周边存在4大物源,主要来自西南部巴楚隆起和西部柯坪断隆,其次是北部塔北隆起和东南部塔中隆起。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南部—西南部边缘,以辫状分流河道微相的粗粒砂岩和砂砾岩体为主。湖盆主体位于凹陷东部地区,向凹陷内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泊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滩坝砂体为主。三叠纪湖盆经历了从初始形成、发育鼎盛、到充填消亡的过程。早三叠世早期(SQ1SQ2),即俄霍布拉克组下段时期,是三叠纪阿瓦提湖盆的初始形成期。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巴楚隆起和西部的柯坪断隆地区,沉积相带从南向北呈不对称带状分布,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等,湖盆呈南浅北深、西浅东深。早三叠世中—晚期(SQ3SQ5),即俄霍布拉克组上段时期,是湖盆扩张发育鼎盛期。伴随着西南部和西部物源不断向盆地进积,形成扇三角洲相沉积。同时,湖盆向北部和北东部扩展,形成自南向北不断进积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北东部为滨浅湖—半深湖亚相。中三叠世早—中期(SQ6SQ7),即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是湖盆充填消亡期。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迁移,物源不断进积造成湖盆迅速萎缩,直至消亡。
2024 Vol. 26 (4): 763-778 [摘要] ( 539 ) [HTML 1KB] [PDF 12212KB] ( 117 )
779 刘明成, 吴胜和, 万晓龙, 李桢, 樊建民, 陈朝晖, 王梓沣, 刘海旭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延长组页岩层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层序格架及沉积相展布存在较大的争议,从而影响着页岩油气的精细勘探与开发。以庆城油田西233区块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及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构了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分布。研究表明,在延长组原长81—长32砂组内,地层向湖盆中心呈进积叠置样式,可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每个中期旋回内,向盆地方向的古地貌依次为浅水带、斜坡带和盆底带。浅水带主要发育三角洲; 斜坡带发育重力流水道,顺斜坡呈窄条带状分布; 在盆底带近端发育重力流朵叶体沉积,砂体夹于泥页岩中,而盆底带远端主要为深湖页岩夹滑塌体沉积。原长7油层组页岩层系为1套穿时地层,由多个中期旋回的斜坡带下部、盆底带湖底扇砂体和半深湖—深湖泥岩组成。这一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夹层型页岩油的有效开发(开发区优选及水平井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亦对拗陷湖盆层序与沉积演化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24 Vol. 26 (4): 779-795 [摘要] ( 274 ) [HTML 1KB] [PDF 43022KB] ( 120 )
796 陈宏逵, 朱筱敏, 肖坤叶, 杜业波, 袁志云, 张新顺, 王晓雪
乍得Doseo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Kedeni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
中非裂谷系Doseo盆地Kedeni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对该主力层系层序地层和沉积充填方面的认识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Doseo盆地东部坳陷Kedeni组为研究对象,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资料,明确了Kedeni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展布。研究表明: Kedeni组可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ⅠSQⅡ),对应于2个“湖进—湖退”旋回。Kedeni组沉积物主要来自4个方向,并发育6种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展布具有东西分异、垂向继承发育的特征。正常三角洲分布于东南部缓坡带及中央低凸带,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长轴方向和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发育于北部陡坡带边界断层下降盘,湖底扇主要分布于西部凹陷深湖区。纵向上,SQⅠ层序的骨架砂体规模整体大于SQⅡ层序,且在每个三级层序内部,低位域和湖侵域组成的下部单元中三角洲—水下扇砂体更为发育。Kedeni组层序与沉积演化主要受到主干断层的构造活动、“南多北少”的物源供给、“半干旱—湿润”气候的转变等因素控制。在层序—沉积模式指导下,认为北部陡坡带小规模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砂体、南部及东北部大范围正常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及西部凹陷深湖区湖底扇砂体可作为区内有利储集层的勘探目标。
2024 Vol. 26 (4): 796-815 [摘要] ( 255 ) [HTML 1KB] [PDF 34177KB] ( 87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816 李晋, 刘震, 张忠民, 刘建平, 孙笑凡, 刘惠民, 杨光, 朱茂林, 王文彬, 肖洪
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斜向扇三角洲形成机制、发育规律及勘探启示: 以东营凹陷北带为例*
断陷湖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盆地早期的充填演化过程中,其陡坡带往往能够形成厚达上千米的砂砾岩沉积建造,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目前对这些巨厚层砂砾岩的沉积成因认识仍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次研究以济阳坳陷典型的断陷湖盆——东营凹陷陡坡带盐家地区为例,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岩心、录井、测井等地质资料,综合运用地震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流变学分析方法,对前期在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现的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 (1)斜向扇三角洲沉积物中砾石含量相对较高,由牵引流和重力流共同形成,石英含量平均40%~55%,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其地震响应特征在顺物源方向表现为(斜交、叠瓦和帚状)前积相,在垂直物源方向表现为充填相; (2)斜向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断陷早期,并于断陷中期大量消亡,扇体与边界断层以低角度斜交,角度通常不会超过45°,扇体的发育规模受到其根部所处位置的影响,扇体的消亡呈非等时性; (3)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大型斜向扇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4个因素: 边界断层分段特征形成的转换构造为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提供输送通道,断陷早期边界断层控制下的古凹槽为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提供可容纳空间,断块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破碎带为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提供物质来源以及边界断层的硬连接导致斜向扇三角洲的消亡并向近岸水下扇转换; (4)已发现断陷湖盆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油气藏多属于斜向扇三角洲。本次研究指出陡坡带各级别转换带可作为勘探的重点靶区,布井方向应沿斜交边界断层。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断陷湖盆陡坡带沉积理论,同时能够为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深层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2024 Vol. 26 (4): 816-833 [摘要] ( 388 ) [HTML 1KB] [PDF 29071KB] ( 122 )
834 许鹏, 连豪杰, 毕力格, 胡贺伟, 郜政辉, 姜福杰, 邵龙义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及砂体成因类型*
埕北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内部的次级构造,其勘探潜力一直受制于对区内砂体成因类型及储集层分布规律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对该凹陷古近系沉积特征、砂体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区古近系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凹陷东北侧的陡坡带,岩性以具块状构造的含砾粗砂岩为主,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楔状的前积退积和杂乱反射,测井相主要表现为低幅齿型、齿状箱型和钟型; 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凹陷西南侧的缓坡带,岩性以具交错层理的砂岩为主,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S形前积和叠瓦状前积,测井相主要表现为箱型、钟型和漏斗型; 湖底扇受重力流控制,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心的半深湖-深湖区,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蠕虫状前积反射; 滩坝主要发育在湖泊边缘或中央局部隆起区,因受波浪作用控制,沉积特征表现为席状砂质沉积被泥岩包围,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透镜状反射,测井相主要表现为指状和漏斗型。纵向上,沙三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为主,沙一二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东三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东二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扇三角洲发育规模较小。埕北凹陷古近系砂体的生成和发育主要受构造活动、源区物源供给、微古地貌形态和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湖底扇砂体和滩坝砂体。
2024 Vol. 26 (4): 834-845 [摘要] ( 245 ) [HTML 1KB] [PDF 5606KB] ( 82 )
846 文祖超, 沈玉林, 李壮福, 敬宇鸿, 党志英, 祝玉琳, 孟艳, 李林超
混合沉积特征精细刻画: 以江苏徐州寒武系馒头组为例*
江苏徐州地区寒武系馒头组发育极具特色的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现象。本研究以寒武系馒头组一套典型的混合沉积序列为例,依据剖面实测与镜下特征,对该序列中的混合沉积组合类型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研究; 通过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混合沉积特征,建立了陆表海近岸背景下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模式,探讨了各种混合沉积组合类型的混积成因类型、 混积过程及主控因素等。结果表明: 徐州地区寒武系馒头组混合沉积序列中主要发育含砂鲕粒灰岩、 含内碎屑砂质灰岩、 灰质细砂岩、 含灰粉砂岩等11种混合沉积组合类型; 混合沉积序列整体为陆表海海侵背景下次级海平面频繁波动且伴随多期次风暴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海侵作用下由近岸的混积潮坪逐渐演化为混积局限台地; 混合沉积主要为相混合与间断混合,局部发育原地混合与母源混合。气候、 陆源输入程度、 海平面变化、 碳酸盐产率是形成相混合的主控因素,同时也受到生物活动、 水动力条件的调控; 多期次风暴作用在主导间断混合形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相混合与母源混合的发育; 在各因素叠加影响下,研究区具有多种混积成因类型组合发育的特征。厘清各种混积成因类型的分布与混积过程可为华北板块寒武纪古环境恢复与沉积演化提供参考,并为“深时”陆表海台地混合沉积相关研究提供典型范例。
2024 Vol. 26 (4): 846-862 [摘要] ( 255 ) [HTML 1KB] [PDF 15642KB] ( 104 )
863 许旰潇, 齐永安, 何雯逸, 杜耀刚, 刘小梅
豫北卫辉地区寒武系馒头组含铁鲕粒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鲕粒灰岩是寒武纪重要的碳酸盐岩沉积类型之一,其以方解石质和白云石质鲕粒最为常见,成因已有诸多研究。然而,含铁鲕粒灰岩或铁鲕岩在寒武纪却很少见有报道,该类鲕粒的形成机理仍不清楚。基于此,文中综合运用沉积学与沉积古地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豫北卫辉地区馒头组的含铁鲕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含铁鲕粒包括微亮晶含铁鲕粒和亮晶铁质鲕粒2类,形成于晋豫局限海鲕粒浅滩与滩后微生物丘礁的过渡地带。地球化学测试和显微观察表明含铁鲕粒中的铁矿物为形态不规则且发育锯齿状边缘的赤铁矿自形晶体,未见其他含铁矿物; 样品的主量元素CaFeAlSi含量较高,且FeAl元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微量元素呈现与地壳类似的丰度和变化规律; 稀土元素总量较高,总体偏向于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且无明显Eu异常; 这些特征说明含铁鲕粒的含铁矿物来自陆源。矿物学和沉积古地理分析表明,含铁矿物很可能以Fe(OH)3胶体溶液的形式自鄂尔多斯陆随径流南下进入研究区。研究区馒头组含铁鲕粒的形成需要具备3个条件: 陆源不断供给的Fe(OH)3胶体、近岸半封闭海湾环境对铁的富集及规律性搅动的水动力条件对铁矿物的持续氧化。在鲕粒形成过程中,来自陆地风化的铁源的周期性供给会形成含有赤铁矿(包括少量伊利石)的方解石纹层,并与不发育赤铁矿的方解石纹层交替发育组成微亮晶含铁鲕粒; 如果铁源供给充分,则形成以赤铁矿纹层为主、偶夹方解石纹层的亮晶铁质鲕粒。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其形成时期的古海洋环境与大气环境,对铁矿床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2024 Vol. 26 (4): 863-879 [摘要] ( 224 ) [HTML 1KB] [PDF 14966KB] ( 88 )
880 魏柳斌, 王宗延, 李漪, 庞志超, 王前平, 包洪平, 杨琦琦, 王振, 苏中堂, 张立军
豹皮(斑)状碳酸盐岩分类与成因初探: 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四段为例*
豹皮(斑)灰岩是华北寒武系—奥陶系广泛发育的一种特殊形貌的海相碳酸盐岩,因具有显著的识别特征和成因机制而备受关注。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四段发育丰富的豹皮(斑)碳酸盐岩,目前已在其中识别出遗迹化石78种,分别是Thalssinoides network,Thalassinoides boxwork,Planolites isp.,Palaeophycus tubularis,Phycodes isp.,Chondrites isp.,Skolithos isp.,?Zoophycos isp.,其以Thalassinoides的2种形态类型(水平迷宫形network和三维箱状结构boxwork)占主导,属于固底底质条件的Glossifungites遗迹相。通过野外露头、岩心的宏观和微观观察,系统调研前人关于生物扰动成因碳酸盐岩的类型,依据生物扰动、生物潜穴形态特征和方解石/白云石相对含量,笔者提出了生物扰动成因豹皮(斑)状碳酸盐岩的分类方案,将其主要分为豹皮灰岩和豹斑云岩2个大类,分别对应Thalassinoides network(水平二维迷宫)和Thalassinoides boxwork(三维箱状结构)2种形态类型。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四段的豹皮(斑)状碳酸盐岩主要受生物扰动和高频海平面升降下的早期成岩作用耦合控制,表现为在固底底质条件下,生物潜穴为富Mg2+卤水的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使得潜穴内部优先发生白云石化作用,而不同类型的生物潜穴及准同生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最终形成了豹皮灰岩和豹斑云岩这2种类型的生物扰动成因豹皮(斑)状碳酸盐岩。
2024 Vol. 26 (4): 880-894 [摘要] ( 227 ) [HTML 1KB] [PDF 20249KB] ( 128 )
895 吴宇婷, 甯濛, 夏攀, 乔占峰, 于洲, 文华国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白云石化过程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典型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中白云岩储集层发育,前人围绕该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缺乏从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角度来探索白云石化过程及演化特征的研究。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西磑口剖面发育的2段白云岩-蒸发岩沉积序列(S1S2)进行高精度连续采样,以沉积学、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2类白云岩-蒸发岩共生组合,并对其白云石化流体性质、来源、演化及白云石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S1采样段发育 型共生组合,主要由内碎屑颗粒白云岩—膏溶角砾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含石膏假晶)—泥岩组成,代表强蒸发潮上带环境; S2采样段发育 型共生组合,主要由薄-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中层(颗粒)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含石膏假晶)—泥岩构成,代表潮间带—潮下带环境。(2)2种共生组合类型中白云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与孔隙水的配分模式相似,均表现为中稀土(MREE)富集、Ce弱负异常—正常、Eu弱负异常—正常、δ13Cδ18O值无明显差别、FecarbMncarb含量较高,推测其白云石化流体来源相同,为海水衍生的弱还原性孔隙水。(3)研究剖面由下至上从 型共生组合到 型共生组合沉积序列的垂向演化,反映了蒸发潮坪环境中共生体系的典型白云石化过程,即随着海平面上升,从S1段至S2段由潮上带准同生萨布哈白云石化演化为潮间带—潮下带渗透回流白云石化, 型共生组合中白云岩的MREEFecarb含量高于 型共生组合白云岩,反映白云石化流体性质从富Fe2+-Mn2+MREE向贫Fe2+-Mn2+MREE的演化。研究认识丰富了共生体系下白云岩成因的基础理论,可为马家沟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2024 Vol. 26 (4): 895-910 [摘要] ( 240 ) [HTML 1KB] [PDF 9226KB] ( 107 )
911 黄有根, 许杰, 郑小鹏, 刘燕, 钟寿康, 李琳, 张道锋, 谭秀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泛分布,已有多口井试气后相继获得了工业气流,勘探潜力较大,但目前对该组灰岩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大量钻井岩心、薄片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典型沉积序列、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灰岩的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由海相碳酸盐岩、混积岩及陆源碎屑岩3大类15小类岩石类型构成,其中海相碳酸盐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为生屑滩、滩间海、潮上带(泥坪)、潮间带(泥灰坪)等7种沉积微相。依据地层剖面精细刻画, 共识别出海陆过渡环境下的6个典型序列,其中序列123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序列456为陆相三角洲沉积序列。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时期经历了由陆相三角洲(碎屑沉积)→海陆过渡相(混积沉积)→海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沉积)的沉积演化,受沉积期地貌影响,整体具有“北砂南灰,上覆泥煤”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的沉积地质认识,也为后续太原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4 Vol. 26 (4): 911-925 [摘要] ( 246 ) [HTML 1KB] [PDF 14995KB] ( 115 )
926 张锡婷, 范坤宇, 郭佩, 李鹏真, 苗如霖, 邓宾
早始新世温室气候与海侵作用对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含盐层系沉积的协同控制作用*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54-46 Ma)厚层含盐层系为油气成藏的优质区域盖层,但该套含盐层系的原始时空展布、古地理环境和沉积控制因素尚不明确,给盐下油气藏钻井施工造成了较大困难。通过盆缘野外露头剖面实测与盆内录井元素分析相结合,开展盐湖中心与边缘沉积旋回对比研究,探讨库姆格列木群含盐层系发育的主控因素。库姆格列木群发育3级旋回:第1级旋回1以盆缘砂砾岩—泥岩—石膏岩组合、湖盆中心泥岩—石膏岩—盐岩—碳酸盐岩组合为特征,指示陆内盆地向陆缘盆地的古地理环境转变。第2级旋回2以盆缘砂砾岩—泥岩—石膏岩组合、湖盆中心厚层盐岩加泥岩组合为特征,为陆缘盆地盐湖沉积模式。第3级旋回3盆缘—盆内沉积具有相似的膏质泥岩和泥岩组合特征,为陆内干盐湖沉积模式。结合早始新世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历史,认为1旋回(约54-51 Ma)由陆内向陆缘环境的转变及厚层石膏岩的沉积受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53-51 Ma)和全球海平面升高的影响,2旋回(约51-48 Ma)厚层盐岩的沉积受全球持续干旱气候和海平面再次升高的影响,而3旋回(约48-46 Ma)厚层含盐层系沉积的缺失与全球气候持续干旱和海平面下降有关。
2024 Vol. 26 (4): 926-940 [摘要] ( 245 ) [HTML 1KB] [PDF 20514KB] ( 88 )
深水沉积专题
941 冯有良, 邹才能, 杨智, 蒋文琦, 张天舒, 张洪, 刘畅, 王小妮
中国断陷和坳陷湖盆高可容纳空间层序细粒重力流沉积及其页岩油意义*
重力流包括粗粒和细粒重力流,是深湖环境最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其中,细粒重力流能成为非常规页岩油的“甜点段”。研究该沉积在陆相湖盆层序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对页岩油 “甜点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湖盆重力流发育与层序格架的系统对比研究发现,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高可容纳空间沉积层序中。断陷湖盆的低位域(LST)湖底扇近端发育粗粒重力流沉积,远端发育薄层细粒重力流沉积,其分布受沟谷和同沉积构造坡折的控制。水进体系域(TST)发育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高位体系域(HST)发育非限定水道湖底扇,细粒重力流沉积分布在扇的远端。坳陷湖盆的水进体系域(TST)主要发育受洪泛影响的大型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而在湖盆挠曲坡折的较陡斜坡发育细粒湖底扇体系。高位域(HST)及低位域(LST)既可形成细粒湖底扇体系,也可发育细粒的水道—堤—朵叶体系。分布在湖底扇远端和水道—堤—朵叶体系的细粒重力流沉积能形成页岩油的“甜点段”。泥流沉积形成页理型“甜点段”,细粒碎屑流、细粒浊流、细粒异重流和细粒过渡流沉积形成纹层型、层理型“甜点段”,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只形成层理型“甜点段”。细粒重力流沉积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 “甜点段”。
2024 Vol. 26 (4): 941-961 [摘要] ( 412 ) [HTML 1KB] [PDF 5242KB] ( 359 )
962 李华, 何幼斌, 姚凤南, 何一鸣, 姜纯伟, 张显坤, 吴吉泽, 徐艳霞, 梁建设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克里摩里组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沉积是深水沉积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古代地层记录中等深流沉积的鉴别及形成机理研究相对薄弱。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发现了一种新的等深流沉积类型,即透镜状等深流沉积。研究表明: (1)研究区发育4种岩相及组合。岩相1为透镜状泥晶灰岩,岩相2以透镜状粉晶灰岩为主,岩相3为透镜状泥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砾屑-砂屑灰岩,岩相4以层状砾屑灰岩最为常见。(2)透镜状泥晶、粉晶及砾屑-砂屑灰岩相单层厚度相对较小,波状界面,呈透镜状,局部见泥质纹层、条带及斑点,粉晶方解石多呈斑块状,整体呈细—粗—细沉积序列,为等深流持续作用而成; 层状砾屑灰岩相中砾屑见叠瓦状构造,局部见倒“小”字排列,可能与风暴相关。(3)碳氧同位素反映相对海平面及古温度具有2个升高—降低旋回及1个持续上升半旋回。(4)研究区等深流为相对低能的温盐环流。等深流活动强度与海平面升降、盐度变化呈正相关。(5)从下至上,等深流活动逐渐加强,局部存在短暂极强现象,并可能受风暴影响。
2024 Vol. 26 (4): 962-971 [摘要] ( 248 ) [HTML 1KB] [PDF 18821KB] ( 91 )
972 潘峰, 蒋裕强, 蒋立伟, 王玥
川南大安龙马溪组电成像测井资料中大型滑塌体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应用高分辨率电成像测井资料,首次在川南大安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发现了大型滑塌体。滑塌体分布在龙一2亚段—龙二段内,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页岩,在常规测井曲线和岩心上与正常页岩特征一致、难以区分,但在电成像图像上可见滑塌构造和滑动构造,与正常页岩呈现的水平层理特征迥异、界面截然。大安地区1000 km2范围内的6口钻井中均发现有多层滑塌体,滑塌体层之间为正常的页岩,不同井中滑塌体的层数、厚度明显不同,在横向上缺乏对比性,总体表现为北厚南薄、北强南弱的趋势。单井中最多发育有35层滑塌体,最少为9层;单层滑塌体厚度最大为32.4 m,最小为0.5 m;单井滑塌体层累计厚度最大为194.5 m,最小为41 m。分析认为滑塌体分布范围广、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大,具有地震成因的特点,其分布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南斜坡控制,是近距离搬运、快速堆积沉积作用的产物,不同井区对同一地震事件的沉积响应不同,单层滑塌体可能是对1次地震事件的响应,也可能是多次地震事件叠加的结果。滑塌体的发现为川南龙马溪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沉积学信息,同时滑塌体厚度大、裂缝发育程度高、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可成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备用层系。
2024 Vol. 26 (4): 972-984 [摘要] ( 246 ) [HTML 1KB] [PDF 5294KB] ( 97 )
985 王小妮, 杨智, 冯有良, 蒋文琦, 龙国徽, 伍坤宇, 张洪, 侯鸣秋, 邢浩婷, 张天舒, 刘畅, 魏琪钊
咸水湖泊细粒重力流沉积及油气意义: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细粒重力流可以将滨浅湖的碎屑物质和有机质搬运至半深湖—深湖,形成沉积粒度小于0.0625 mm的细粒重力流沉积物,是深湖环境的重要搬运和沉积作用之一。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咸水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了湖底扇—深湖化学沉淀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有7大类岩相: 云/灰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细粉砂岩以及粗粉砂岩岩相,形成了7类细粒沉积岩相组合: (1)泥流—泥质湍流—安静水体沉积岩相组合(LA1);(2)半深湖化学沉淀与事件沉积互层岩相组合(LA2);(3)滑塌—细粒碎屑流—泥流沉积岩相组合(LA3);(4)细粒异重流沉积岩相组合(LA4);(5)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岩相组合(LA5);(6)细粒碎屑流—细粒过渡流—细粒浊流沉积岩相组合(LA6);(7)细粒浓缩密度流—细粒湍流—细粒过渡流—泥流沉积岩相组合(LA7)。细粒重力流作用及其相互转化,形成了多样的岩相组合,反映了复杂的沉积作用过程。湖盆细粒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气候、盆地构造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在整体干旱的气候背景下,气候湿润湖平面上升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和细粒异重流的发育; 气候干热湖平面下降则有利于发育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层和滑塌引起的细粒重力流沉积。咸水湖盆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的代表泥流—泥质湍流—安静水体沉积的岩相组合(LA1)和化学沉淀碳酸盐岩与事件沉积碳酸盐岩互层的岩相组合(LA2)是优质的“甜点段”。
2024 Vol. 26 (4): 985-1004 [摘要] ( 248 ) [HTML 1KB] [PDF 16507KB] ( 333 )
1005 刘钰星, 陈宇航, 范国章, 李林, 鲁银涛, 左国平, 曹全斌, 丁群峰
底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下的朵体沉积特征: 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中新统为例*
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是重要的深水沉积作用类型,对海底沉积物再分配及海底地貌改造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目前对底流与水道中重力流的交互作用研究较成熟,但对底流影响下朵体的沉积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东非鲁伍马盆地古近系中新统朵体为目标,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通过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确定朵体分布及内部岩性特征。在定量恢复重力流流速基础上,结合区域洋流资料,揭示底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对朵体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向北流动的底流影响,早期水道向南迁移,北侧天然堤发育,在水道南侧形成负向地形,导致后期朵体沉积于水道南侧。底流作用下的朵体沉积特征受底流和朵体内重力流流向的影响。当底流与朵体延伸方向相反且斜交时,由于重力流流速远大于底流,朵体在逆底流流向一翼(南侧),重力流与底流流向几乎相反,底流影响被抑制,朵体从轴部向末端逐渐变薄,泥质含量增加; 在顺底流流向一翼(北侧),重力流方向与底流斜交,重力流顶部泥质被底流淘洗出去,朵体以砂质沉积为主。当底流与重力流流向接近正交时,朵体受底流影响整体上一致,重力流顶部泥质被淘洗,逆底流流向一翼朵体以厚层砂质沉积为主,向顺底流流向一翼砂体厚度减小、泥质含量增加。
2024 Vol. 26 (4): 1005-1016 [摘要] ( 236 ) [HTML 1KB] [PDF 6352KB] ( 111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