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简则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道德伦理声明 |  编辑部 |  English Version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沉痛悼念主编冯增昭教授
· 致读者与作者
更多>>  
 
在线办公系统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ipad 移动阅读平台 New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按卷期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全年目录
 · 高级检索
 · Email Alert
 ·
 
友 情 链 接
《石油科学》
石大期刊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
《China Geology》
《地球化学(英文版)》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古地理学报
2024年 26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4-10-01

厚层烃源岩专题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综述
厚层烃源岩专题
1017 刘惠民, 文华国, 张奎华, 郭佩, 张关龙, 于洪洲, 熊伟, 周健, 徐文礼, 宋梅远, 李长志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风城组碱湖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展望*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是准噶尔盆地近年来页岩油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层位。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简称哈山地区)位于玛湖凹陷北缘,由于位于逆冲带附近且处于勘探早期,该区风城组的沉积背景、古地理位置及页岩油勘探潜力尚不明确。根据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近10年的勘探开发基础资料和成果,系统梳理了该区页岩的沉积环境、岩相划分、源岩品质、含油性和储集性,探讨了哈山地区页岩油的“甜点”发育规律和勘探前景。结果表明: 玛湖主体洼陷之外,哈山地区中部风城组发育另一个碱湖沉积沉降中心,其火山喷发、沉积演化和成碱阶段与南部乌夏地区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为风城组另一富烃凹陷; 提出了风城组碱湖页岩四端元对三角页岩划分方案,将风城组页岩划分为含盐和非含盐8种页岩岩相; 整体上,哈山地区风城组黏土质页岩和钙质页岩有机质丰度最高,云质页岩和盐质页岩含油性相对较好,云质页岩和粉砂岩储集性最好,提出了云质页岩为I类甜点,粉砂岩为类甜点。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在源岩和储集层品质方面与乌夏地区风城组相当,具有较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2024 Vol. 26 (5): 1017-1036 [摘要] ( 732 ) [HTML 1KB] [PDF 50968KB] ( 130 )
1037 魏世林, 焦鑫, 柳益群, 李红, 周鼎武, 吕亦然
陆内裂谷湖相火山-热液沉积型白云岩研究进展*

以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为代表的页岩油、页岩气资源近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该岩性在中国陆相湖盆中主要为来源复杂的细粒沉积岩,其中发育有一类特殊的纹层状泥晶白云岩。该类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微观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既区别于常见的次生白云石化成因白云岩,又与微生物成因白云岩不同,被定义为一类新型的火山-热液沉积型白云岩。在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现代湖相白云石全球分布及形成环境特征,并展示了白云岩成因模式研究进展。重点选择了均在拉张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三塘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酒西盆地下沟组和二连盆地腾格尔组发育的火山-热液沉积型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类白云岩的特征: (1)保留有完好的原始微米级纹层结构和微晶晶体,后期受到的成岩作用较弱; (2)与半深—深湖黑色泥页岩互层且缺乏蒸发作用特征,并含有不同比例的火山-热液矿物; (3)锶同位素显示成岩流体具有深源(壳-幔混合)特征; (4)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并与油气分布展现出较强的耦合关系。最后,提出应加强该类白云岩研究、 利用其蕴含的特殊地质信息进行构造背景示踪及探讨其与油气生成关系。

2024 Vol. 26 (5): 1037-1057 [摘要] ( 295 ) [HTML 1KB] [PDF 20642KB] ( 93 )
1058 罗凡, 段轲, 张号, 许露露, 王亿, 陈威, 杨洁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含多层火山凝灰岩,但前人对火山活动与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内在关联缺乏系统的研究。依托咸丰地区鄂咸页1井岩心及露头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及火山凝灰岩系统采样,开展岩矿鉴定、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有机碳含量(TOC)测试,阐明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火山凝灰岩分布特征、源岩成分、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探讨了该沉积时期火山活动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可分为火山凝灰岩密集段、次密集段和不发育段,火山凝灰岩原始岩浆性质以中性安山岩为主,火山灰来源于扬子北缘与古秦岭洋的碰撞闭合形成岛弧的火山喷发事件。火山灰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陆源碎屑补给不足的中扬子滞留海盆重要的物质来源,一方面为海洋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提高了海洋古生产力;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促使海洋形成缺氧环境,利于有机质的埋藏与保存。研究成果可为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024 Vol. 26 (5): 1058-1071 [摘要] ( 288 ) [HTML 1KB] [PDF 3677KB] ( 70 )
1072 陈浩, 沈均均, 谭光超, 王玉满, 李姗姗, 严佳凯, 周林, 刘计勇
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 以上扬子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 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 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 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 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 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2024 Vol. 26 (5): 1072-1089 [摘要] ( 295 ) [HTML 1KB] [PDF 26122KB] ( 74 )
1090 王阳, 张涵宇, 朱炎铭, 秦勇, 陈尚斌, 王之炫, 曹婉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山西组—太原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而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也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的重要层位。为研究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以XJ1井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岩石矿物、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数值分析等工作。研究表明: 研究区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矿物含量高,压裂难度大,TOC含量平均值为4.03%,属于优质烃源岩,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 太原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频繁变化的陆源碎屑输入、较低的沉积速率以及低—中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滞留环境; 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古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具有稳定且较高的陆源碎屑输入、中等的沉积速率以及中—高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微咸水—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强滞留环境。根据古环境条件与TOC含量的线性相关性、灰色关联度以及稳健回归分析,认为太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体盐度条件,而山西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以及陆源碎屑输入条件。

2024 Vol. 26 (5): 1090-1107 [摘要] ( 318 ) [HTML 1KB] [PDF 3008KB] ( 114 )
1108 高梦天, 尤丽, 胡高伟, 龚宇, 李彦丽, 陈亚兵, 冯琦, 韩骏威, 刘国麟
南海北缘陆相断陷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机制:以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为例*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发育3套有利烃源岩,但对其层系归属、优质烃源岩特征和发育模式认识不清晰。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文昌组层序地层划分、梳理烃源岩发育特征、明确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 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SQ2对应文昌组二段,烃源岩岩相类型以褐黑色、灰黑色纹层状页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层序SQ1SQ3分别对应文昌组三段和一段,烃源岩岩相以深灰色块状泥岩夹粉砂质泥岩为主,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主要发育一般烃源岩。有机质母源类型以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浮游生物混源为主,其中层序SQ2时期藻类贡献较大。文昌组优质烃源岩发育受构造作用—古气候耦合约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为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条件。层序SQ2时期强断陷作用加剧火山活动,火山灰尘稳定沉降驱动古生产力较高; 强烈的构造沉降及温暖—湿润的古气候促使湖平面上升,温度控制下的水体分层导致湖泊底水缺氧,于半深湖环境沉积厚层富有机质页岩。
2024 Vol. 26 (5): 1108-1126 [摘要] ( 288 ) [HTML 1KB] [PDF 5221KB] ( 63 )
1127 郑鸣宇, 马义权, 文华国
西藏羌塘盆地下侏罗统曲色组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差异富集机理*
羌塘盆地下侏罗统曲色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但目前对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机理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该区油气成藏物质基础的认识。以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毕洛错地区下侏罗统曲色组厚度约100 m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TOC、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数据,系统研究了页岩沉积时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分析了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曲色组页岩有机质的差异富集模式。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含量具有2段性,2段有机质含量均呈自下而上递增趋势,其中下段(59~110 m)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TOC处于0.3%~8.1%之间,均值为2.7%),包含3层薄层富有机质段; 而上段(0~59 m)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TOC处于0.8%~16%之间,均值为4.9%)。曲色组沉积时期总体为潮湿气候环境,并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下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与适量的陆源输入、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有关; 上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曲色组上段与下段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差异可能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驱动密切相关。
2024 Vol. 26 (5): 1127-1139 [摘要] ( 291 ) [HTML 1KB] [PDF 2547KB] ( 66 )
1140 海晴, 梁超, 杨博, 韩豫, 韩婉璐
古盐度对陆相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下页岩为例*
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大多与湖泊咸化相关,但湖泊咸化对页岩发育的影响仍不清晰。以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重点取心井樊42井为例,通过岩石薄片观察、XRD、岩石热解测试、XRF二维元素扫描、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变化等,分析不同盐度演化阶段页岩成分、纹层结构、有机质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页岩可划分为5种岩相类型。目的层段环境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受控于气候、陆源输入等因素。古气候在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呈现暖湿—相对湿冷—暖湿—相对干冷—相对暖湿的变化特征。陆源输入量呈多期旋回变化。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特征各异,高盐度的湖泊水体营养盐浓度高,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体分层强烈,水体循环较弱。氧/盐度跃层位置相对较高,富氧带水深较浅,使得有机质更快脱离氧化环境沉降进入还原性水体,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碳酸盐矿物含量高,且呈纹层状发育于滞水层中。
2024 Vol. 26 (5): 1140-1151 [摘要] ( 276 ) [HTML 1KB] [PDF 9175KB] ( 68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1152 杜远生, 余文超, 翁申富, 雷志远, 李沛刚, 覃英, 邓克勇, 卢树藩, 罗香建, 符宏斌, 张嘉玮, 吴波, 邓旭升, 陈群, 郭尚宇, 张启连, 覃丰, 邹应中, 庞大卫, 周锦涛, 成龙
铝土矿及伴生关键金属矿床的岩石(矿石)组成、成矿序列及成矿机理*
大陆风化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多种能量形式(太阳能、风能、化学能和重力势能)和物理化学过程,是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不同层面(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迁移和重新分配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异常的元素富集可形成工业级的风化淋滤矿床。风化淋滤矿床可进一步区分出风化矿床和沉积—淋滤型矿床2种类型。传统的矿床学和沉积学研究方法在理解风化淋滤矿床形成过程中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解析成矿阶段和动态成矿过程方面仍不甚明晰,导致该类型矿床在基础研究和勘查方面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一批问题。本研究在厘清大陆风化作用、风化壳(古风化壳)、土壤(古土壤)等概念的基础之上,对现代风化淋滤剖面(如广西贵港三水铝石矿床)和古老风化淋滤型矿床(如中国华南地区早石炭世—晚二叠世铝土矿床及沉积淋滤型稀土矿床)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分析与对比工作。研究发现,风化淋滤矿床的结构组分主要包括碎屑、团粒与包粒、块状黏土等结构类型,分别对应碎屑状、包粒状、致密状矿石的形成。成岩过程主要依赖于氧化物矿物及黏土质的胶结与填隙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风化淋滤矿床的淋滤序列和剖面结构划分方案。该方案以风化剖面中渗流带与潜流带作为基本的划分依据,进一步区分出风化矿床序列与沉积—淋滤型矿床序列,两者主要以是否出现沉积单位作为主要识别标志。以古气候为主线分析了风化淋滤矿床的成因机理,并结合近年来质量平衡计算相关成果,总结了淋滤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将风化淋滤型矿床的成矿过程概括为成矿母质形成、成矿物质风化和后期改造3个阶段。
2024 Vol. 26 (5): 1152-1166 [摘要] ( 461 ) [HTML 1KB] [PDF 6718KB] ( 74 )
1167 成龙, 余文超, 杜远生, 周锦涛, 熊国林, 翁申富, 郭尚宇
黔北旦坪铝土矿床胶体包粒成因及其形成时间估算*
世界大多数铝土矿床中均发育有同心层状的颗粒结构,其生长过程记录了铝土矿成矿相关信息,具备重建铝土矿成矿环境的潜力。区别于碳酸盐岩鲕粒,对铝土矿床中这种类似鲕粒的多圈层包粒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基本的定义、成因与生长时限均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现代热带氧化土剖面中淀积黏化层产出包粒结构这一特点,对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务正道)地区旦坪矿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将铝土矿同心层状结构命名为“胶体包粒结构”。本研究在对旦坪铝土矿床典型含矿岩系剖面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其中的胶体包粒开展了研究。旦坪铝土矿中的胶体包粒由不同类型的核心及周围交替出现的铝赤铁矿、勃姆石圈层组成。采用二分值法对包粒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圆度以圆形、近圆形为主。归一化处理包粒圈层范围为11.2~319.5 μm。对胶体包粒圈层数目的统计发现,其层数以1~3层为主。基于以上统计数据,研究使用Fick第一定律及其拓展式对铝土矿胶体包粒生长时间进行估算,并尝试构建其扩散生长模型。胶体包粒生长时间计算结果表明: 胶体包粒内铝赤铁矿圈层的形成时间为0.1~96.9年,勃姆石圈层的形成时间为0.2~143.6年。微观尺度胶体包粒(粒径0.1~0.4 mm)的形成时间约为0.6~481.2年; 手标本尺度胶体包粒(粒径2.0~5.0 mm)的形成时间为1178~7364年。预估铝土矿中各尺度胶体包粒(粒径0.1~5.0 mm)的形成时间为0.6~7364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胶体包粒结构与铝土矿形成过程中淋滤作用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联系: 互层状圈层的形成指示了旦坪地区含铝土矿地层中胶体包粒的周期性凝聚作用,从微观上刻画了周期性的成矿节律。胶体包粒形成过程中铝的地球化学行为可能是主导因素,其行为特征主要受到风化剖面中有机酸浓度、氧化还原条件、圈层矿物表面电荷属性等关键控制条件对羟基铝和交换铝的吸附富集过程的影响。
2024 Vol. 26 (5): 1167-1184 [摘要] ( 281 ) [HTML 1KB] [PDF 8423KB] ( 54 )
1185 王东东, 胡鸿畅, 毛强, 吕大炜
山东淄博地区太原组菱铁质结核成因及古环境意义*
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广泛发育菱铁质结核层,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中蕴含了丰富的沉积期古环境信息。以华北东部山东淄博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菱铁质结核层为例,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开展菱铁质结核的成因条件、成岩阶段、古环境等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 (1)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是在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内部的化学成分及特征可以有效地反映沉积期的古环境特征; (2)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海陆过渡相的半咸水、弱还原—还原、弱碱性—碱性环境; (3)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早二叠世Asselian-Sakmarian过渡期(295.6±1.1—296.7±1.1 Ma),对应早二叠世不连续的冰期P1末期; (4)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期,陆地风化程度较高,气候整体温暖湿润; 陆表海的底层海水温度介于9.3~19.6 ℃之间,平均为13 ℃。
2024 Vol. 26 (5): 1185-1200 [摘要] ( 286 ) [HTML 1KB] [PDF 9976KB] ( 45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1201 匡明志, 张小兵, 袁海锋, 陈聪, 张玺华, 彭瀚霖, 徐婷, 肖钦仁, 李天军, 山述娇
川中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川中八角场—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段目前已获得勘探突破,但因其层序地层结构尚不明确,制约了茅口组沉积演化研究与储集层预测。本研究基于川中广安华蓥山二崖剖面茅口组高精度岩相特征,综合实际钻井资料,开展茅口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并解释层序格架对储集层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川中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可分为8类岩石微相,在茅口组沉积中晚期,构造作用驱动茅口组由缓坡沉积体系向“台地—台内海槽”沉积体系转换。(2)栖霞组上部层序界面SB1和茅二下亚段上部层序界面SB2均为型岩相转换界面,茅二上亚段顶界面SB3型淹没不整合界面,茅三段顶界面SB4型剥蚀不整合面。(3)二崖剖面茅口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5个四级层序: 茅一段构成三级层序SQ1的海侵体系域; 茅二下亚段中—下部对应三级层序SQ1的高位体系域,而上部发育三级层序SQ2陆架边缘体系域; 茅二上亚段和茅三段分别对应三级层序SQ2SQ3。(4)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下亚段云化储集层分布在三级层序SQ1高位体系域和三级层序SQ2陆架边缘体系域,分别以准同生晚期和准同生早期云化作用为主,受控于型层序界面SB2;广安—八角场地区茅二上亚段台缘滩相白云岩储集层分布在三级层序SQ2高位体系域并且受控于型层序界面SB3,经历了准同生早期基质云化—准同生晚期颗粒溶蚀—埋藏期云化作用阶段。该研究为四川盆地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规律的预测和成因研究提供了层序和沉积约束,对茅口组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4 Vol. 26 (5): 1201-1220 [摘要] ( 469 ) [HTML 1KB] [PDF 17847KB] ( 54 )
1221 曾建军, 谭秀成, 赵东方, 何如意, 罗文军, 刘耘, 徐伟, 李绍瑞, 邓禹, 吴昊
川中高石1井区灯影组二段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集层成因长期存在风化壳岩溶、准同生期岩溶及埋藏热液岩溶之争,严重制约了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勘探开发效益。鉴于此,以高石1井区灯二段为例,基于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测井等资料,识别并梳理出灯二段岩溶特征,讨论岩溶差异性以及其对储集层发育和保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灯二段发育高频暴露溶蚀面、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示顶底构造、花斑状和海绵状溶蚀构造及岩溶角砾等溶蚀组构,这类溶蚀特征与高频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密切相关,且主要发育在沉积序列的中上部;根据岩溶强度可识别出组构选择性溶蚀、岩溶分带以及整体角砾化3种岩溶序列;高频旋回界面之下的沉积物具有δ13C、δ18O值负偏、87Sr/86Sr值正偏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灯二段孔洞型薄储集层与岩溶组构一样,均发育在高频向上变浅沉积序列中上部,且大量充填残余物的岩溶孔洞周缘具有泥晶套、纤维状环边胶接,部分孔洞中可见示顶底构造,指示岩溶孔洞形成后又重新进入海底成岩环境。结合高频旋回界面之下的沉积物具有碳氧同位素负偏、锶同位素正偏等特征,认为这类孔洞型薄储渗体的发育受控于高频海平面变化驱动下的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其在纵向上叠置而呈现出“薄层多套”的分布规律,储集层相控特征明显; 不同强度的岩溶作用改变了孔洞的连通性,其中组构选择性溶蚀阶段多形成相对孤立的小型溶孔洞,因海底胶结作用使孔洞更趋孤立而长期保存,而岩溶分带和整体角砾化阶段的溶蚀孔洞进一步连通,后期更易遭受机械充填和化学胶结作用而使储集层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储集性能显著变差。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对古老深层优质储集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揭示出在不同强度岩溶作用改造下岩溶系统连通性对早成岩期溶蚀孔洞保持路径的控制,为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024 Vol. 26 (5): 1221-1234 [摘要] ( 277 ) [HTML 1KB] [PDF 18460KB] ( 61 )
1235 李滢, 李飞, 鲁子野, 李杨凡, 王曾俊, 李雅兰, 谢慧, 张天舒
汉南—米仓山地区东部寒武系仙女洞组斑块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
斑块白云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发育特征和成因亟待理清。文中以汉南—米仓山地区东部杨家沟剖面为例,在系统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在寒武系仙女洞组共识别出13个岩石微相类型以及5种白云岩类型,并对不同组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斑块白云岩的分布与垂向构造破碎带及其横向延伸带的位置有关,斑块白云岩及其与围岩之间的构造缝中发育大量鞍形白云石; 斑块白云岩中氧同位素组成(δ18O: -8.17‰~-6.58‰)明显低于当时的海水,原位微区技术揭示白云石晶体具有高Mn/Sr值(Mn/Sr均值=14.8)、Eu正异常(Eu/Eu*均值=1.3)以及页岩化后的中稀土元素富集配型。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成因后,推测研究区斑块白云岩的形成与区域断层控制的热液流体活动有关。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于查明汉南—米仓山周缘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白云岩的分布和发育规律、理清斑块白云岩的特征和成因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为四川盆地北部白云岩储集层勘探提供参考。
2024 Vol. 26 (5): 1235-1255 [摘要] ( 392 ) [HTML 1KB] [PDF 15843KB] ( 64 )
1256 范承蒙, 杨海林, 杨洋, 温汉捷, 樊海峰, 张洪杰, 李方会, 肖蛟龙, 周煜
湖北三峡地区黄陵隆起北缘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及古环境演化*
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震旦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古生代转折期古环境的重要对象。文中通过对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岩相分析解释,识别出云质微生物岩、云质微礁岩、云质微屑岩等的9个岩石微类,以云质微生物岩为主。根据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及其组合关系分析,认为发育多种向上变浅的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序列以及若干颗粒滩、微生物丘构成的米级沉积旋回,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刻画出4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 建立了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纪晚期以潮坪相、丘滩体、颗粒滩为典型沉积特征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模式。该发育模式与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相似,明显特征为凝块石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以下的潮下带低能环境,较深于云质层纹石和云质叠层石。综合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沉积组合特征及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该地区古环境演化主要受次级海平面波动影响。推测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发育程度可能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之后氧含量增高以及微生物大量发育的海洋岩石形成的响应,同时也可能与石板滩生物群的出现和以微生物为食的后生动物演化导致微生物含量减少密切相关。分析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类型,不仅可以约束震旦纪晚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环境演化,而且对于研究早期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下一步油气储集层的探索提供有力的依据。
2024 Vol. 26 (5): 1256-1270 [摘要] ( 281 ) [HTML 1KB] [PDF 11621KB] ( 62 )
综述
1271 李攀, 肖冬生, 师效飞, 马强, 林潼, 杨润泽
巨型事件层综述*
巨型事件层,简称巨型层(Megabed),在英文文献中广泛使用,但中文的正式出版物中尚未见报道。巨型层是指沉积物重力流所形成的巨型沉积层(单层厚度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体积达数百立方千米),它们比周围正常沉积层的规模大1~2个数量级以上,在厚度、粒度、成分等方面与围岩常有明显差异,通常发育具有多层结构特征的垂向序列,记录了重力流流体转换、流体分异等搬运沉积过程,对于重大地质事件解析、盆地分析、物源/古地理恢复、地质灾害预防以及油气勘探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系统厘定巨型层及相关术语的概念内涵,分析总结巨型层的沉积特征,包括其沉积规模、物质成分与结构序列,在此基础上探讨巨型层的识别标志、搬运沉积过程与触发机制,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国内学者对巨型层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2024 Vol. 26 (5): 1271-1286 [摘要] ( 460 ) [HTML 1KB] [PDF 6636KB] ( 75 )

版权所有 © 2008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9080943号-15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96246 Email:Jpalaeo1999@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